這次回台北的時間看似長, 但因為天天下雨, 除了和朋友約吃飯會出門外, 其實也沒上哪, 不過餐廳倒是去了不少間, 只是不知道等到下次我在回台灣的時候, 那幾家還存在就是了.
樂子咖啡 – 為在市政府站一號出口後面的巷子內, 一家美式早午餐餐廳, 有樓上和樓下的座位, 音樂很大聲, 座位中看不中用, 餐點不怎麼樣, 咖啡還可以, 氣氛不錯, 但是讓我最感到不可思議的, 是這家餐廳居然有限時用餐, 從訂位時間開始算一個半小時 你就得走人. . . . . 這種事絕對不會發生在美國的餐廳, 因為讓人感到不友善.
台灣的人工大概很便宜, 因為這樣一家小餐廳, 廚房裡居然有六個人, 外場二三人, 比起美國這裡的早午餐店, 一樣大的場地, 廚房裡通常只有二三人就可以搞定, 非常有效率.
我發現有些餐點我必須看英文才知道哪到底是指什麼菜, 因為有的菜名是照英文的發音翻, 有的是創意中文, 我是有看沒懂. 例如, Waffle and Pancake的中文都翻 "鬆餅", 但是實際上是二種不同的東西, 雖然都是用麵糊, 前者是用機器模型烤出來, 有方型和圓型格子狀, 後者是放在平底鍋上煎出來, 多半是扁平圓狀, 吃起來的口感也不太一樣.
一份早餐二三百塊台幣, 我覺得以台灣平均收入來說, 非常貴, 因為這個已經接近美國的消費水準, 可見台灣人很願意在吃的方面花錢, 即使是花錢吃氣氛.
台北市信義區基隆路一段147巷5弄2號 2764-1680
義麵坊 – 為在中山分局後面的巷子, 一棟三層樓的義式餐廳.
室內的裝飾有它自己的味道, 不過看到幾張塑膠椅還是讓人覺得有廉價的感覺, 雖然木頭椅也不是什麼高級設計品.
在美國, 最常吃的不外乎義大利麵, 披薩, 沙拉, 美式早餐, 漢堡薯條, 牛排或是泰國菜, 日本料理, 韓國料理, 越南菜之類的. 所以在台灣吃這些的時候, 我的嘴就比較挑了, 加上這類食物到了台灣, 好像多少都會為了當地人口味而有些改變 (但這未必是好事).
朱記餡餅粥 – 在仁愛路三段上, 空軍總部的對面, 一家以麵食為主的中餐館, 開了將近四十年, 難怪很有名 (相關閱讀).
刀削麵, 素菜餃, 牛肉餡餅(有湯汁), 酸辣湯. 我覺得味道一般, 可能是因為在台北像這類的菜色選擇很多, 這要是到了美國, 絕對是天天排長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