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一個友台「女人三十」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anne1314/看了幾篇有關婚姻的文章,外加看到網友們的留言,其中一位說「結婚不一定幸福,但是不結婚肯定不會幸福,因為夜深人靜ㄉ時候總會有一絲ㄉ遺憾浮上心頭」。 讓我不禁嘆氣,原來我們受過高等教育,整個世界都現代化,國際化,卻還是逃脫不了傳統的觀念,『結婚生子』。尤其社會異樣的眼光,好像特別針對不結婚的適婚女性,以及不生子的已婚女性,男性好像就沒那麼大的壓力。至少我個人以及週遭朋友的經驗如此。 週遭三十左右的女性朋友,常要面對來自親友過度的關心,剛開始都還客氣的問是不是眼光太高,關心到最後,可能開始懷疑我的朋友是不是哪裡有問題﹝例如:是不是同性戀﹞,所以才遲遲不結婚。 週遭已婚的女性朋友,有的因為生涯規劃,有的因夫妻共識,所以還沒打算生或不打算生。可是週遭親友一聽,大多數人的直覺反應就是規勸你,非常努力的要給你洗腦,不外乎是“女孩子還是要生孩子才行啊,不然就不像女人啦,”“不然到時候和丈夫感情不好時還少一個潤滑劑,”“要趁早生啊,不然會生不出來,”“生一個混血寶寶多可愛,”“孩子是你的成就,看著孩子成長多欣慰,”“將來老了還有兒孫作伴,”等等。反而讓我覺得「孩子」好像是一個尚方寶劍,一個擋箭牌,好像有了孩子,一切都不會有問題。 男性就幸運多,通常親友一問,只要丈夫說我們不打算生孩子,多數人都會很識相的不再追問,或是說:不生也好,自由多了。 為何女人要為難女人呢?是忌妒還是羨慕?是酸葡萄心態在作祟嗎? 是因為已婚女性羨慕或忌妒單身女性的自由及保有自我嗎?是因為有孩子的女性羨慕或忌妒無子女性可以追求自己的事業成就、與丈夫二人到處旅遊、可以把所賺的錢全部花在自己身上嗎?我真不懂。 實際想想,其實這個社會對性別、種族、婚姻、家庭都有所歧視。已婚的歧視未婚的,有孩子歧視不生孩子的,雙性戀的歧視同性戀,整個大環境都是如此。 舉例來說:一個人旅遊要付出更多的金錢,甚至不被歡迎﹝參團最明顯﹞。一個人去餐廳用餐會覺得別人看你的眼光很奇怪。結婚的可以理直氣壯的請婚假,單身的卻連請病假都覺得罪惡。有孩子的可以請育嬰假,可以不加班,沒孩子的因另一半生病提早下班卻覺得怪怪的,或是不加班會被認為工作不認真。雙性戀可以結婚、得到親友祝福以及法律保障,卻不同意讓同性戀結婚也得到親友祝福及法律保障。 這個社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只因別人想做的事和我們不同而歧視他們嗎?只因別人的想法觀念和我們不同而認為別人有錯嗎?只因為大環境及大多數的人做相同的選擇,而不能接受少數人有不同的選擇嗎?為什麼我們必須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 只要不傷害別人,你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是你的選擇,為什麼別人就不能尊重你的選擇且給予祝福呢?這時候,少數一定要服從多數嗎?
Lemon Marmalade 檸檬果醬
我家的檸檬樹果實累累,個個都像巨無霸﹝大概吃的太好了﹞,可是我老公喝Corona速度不夠快,所以檸檬都用不完﹝也許我下次應該來學作檸檬派﹞,所以昨天晚上就把部分檸檬拿來做果醬啦。不過要等二週後才能開罐品嘗,所以無法告訴你味道如何,不過就裝罐前的試吃,相信味道是很棒的。 材料:約作6-10罐 half-pint jarsA. 1 cup zested or thinly sliced lemon peel (do not pack) (1杯檸檬皮屑,不要緊壓)1 cup waterB. 1/2 fresh lemon juice1 cup water1/8 teaspoon
遊日本大阪–綜合心得篇
我現在了解,為什麼日本會是世界強國之一,為什麼日本人很自豪身為日本人,為什麼外國遊客會一再去日本觀光。這中間實在有太多我們台灣政府及人民可以學習的地方。 日本積極發展觀光產業,保留各地有特色的古蹟,製造各地特色,連紀念品都很有各地特色﹝你在甲地買不到乙地的紀念品﹞,特意保存傳統文化,交通便利,環境乾淨整潔,人民守法守秩序,服務態度一流﹝逛百貨公司就有深刻體會,服務好到,就算你最後不買,他們會以是他們服務不週的態度來向你道歉。在台灣,別傻了﹞。 講到服務業,再提一個郵局的服務。當地郵局是民營,所以互相競爭激烈,除了地區性便利性以外,各家無不挖盡心思,不但提供最好最貼心的服務項目,還有最友善的服務態度。如果你有幾個包裹要寄,可以打電話請郵局到府收件,他們會“馬上”派人來收﹝半小時內一定會到﹞,收件的人會帶著手推車,小磅秤,計算機,收據,集點貼紙來到你家按門鈴,然後把件收走。 他們還提供集點卡,每張卡十格,每寄一個包裹集一點,集滿十點免費寄一個包裹﹝不限重量﹞。不錯吧,花嫁跟我說,他每次去購物,如果買到提不回家,就找一個就近的郵局,把買的東西裝箱,用那個免費卡寄回家﹝隔天就會到喔﹞ ﹝想想台灣的國營郵局,差遠了﹞我這次回台灣也是買了一堆的東西,後來裝了一箱的書想要郵寄回美國,可是自己扛不到郵局,想到日本郵局的服務,就打電話問台北某個郵局,是否有提供到府取件的服務﹝我知道,是我異想天開﹞。結果電話的那方,用一種“好像我是外星人,你以為你是誰”的態度回答我說:只有簽約的公司行號才有到府取件的服務,一般私人沒有,很抱歉。﹝好吧,誰叫我不住在日本﹞ 基本上我對台灣的服務業是很失望的,也許是台灣人被虐待慣了,也許我是被美國和日本的好服務給寵壞了。不過我總是想,別人做得到的,為什麼台灣人做不到還認為是理所當然呢? 最後,要感謝這趟大阪遊的私人導遊“花嫁小姐”,白天要陪我到處玩,晚上11點後還要準備晚餐給老公,也要感謝“花嫁的老公”,把老婆借了我三天,還要充當前後天的送機先生。你們讓我的第一次日本行有一個愉快的回憶,謝謝你們,期待下次的日本行。
拔智齒記
前一段時間,我的下排右後方的臼齒,不知怎麼搞的,每次吃東西,食物老是塞在那臼齒後方的空隙。我不以為意,一直到最近,情況越來越嚴重,才去看醫生。看了醫生才知道,原來是智齒惹的禍。我萬萬沒想到,我都幾歲了還在長智齒。我老公還笑我,你還真年輕啊。因為美國人通常在高中時期就會把智齒全部拔掉,以免影響正常牙齒的生長及排列。而我印象中,我從來不知道我有沒有長智齒,更別提拔掉智齒了。 在美國,像拔智齒這種工作,一般牙科診所不做,需要到特別的牙科診所﹝口腔手術科﹞才行。所以我平常看的牙醫生就介紹我到他們配合的另一家診所去。去到那家專做口腔手術的診所,先照整個口腔的X光和初步診斷,看看牙齒長的方向和牙根有多長。手術的困難度會隨著病患的年齡而增加,因為牙根長的太深太粗。 說個提外話,那個X光機很好玩,你站在一個機器中間,然後有二個長方形的東西,會繞著你的頭﹝口腔部位﹞轉一圈,然後就照好一張好像廣角鏡的長方形口腔圖。果真是高科技始於人性! 而我那顆智齒,就長的和圖中那顆一樣,長橫的,因為牙齦萎縮,才被我發現它的存在。因為這顆智齒長橫的,不但沒有作用,還因為與大臼齒的縫隙會塞食物,將來會導致臼齒蛀牙,所以需要儘早拔掉。於是我就和醫生約今天去拔牙。我這輩子上牙科的次數比上教堂還多,加上台灣的牙醫水準參差不齊,不愉快的經驗好像多一點。尤其是拔牙,光是想,就害怕。更別提這次是拔智齒,長在最後面,而且還只露一點頭出來而已,我根本不敢想,手術的困難度。不過那位李醫生,人很親切,助理們也是笑容滿面的,的確讓我心安不少。 這是我第一次在打傳統麻醉針以外,還有先吸氧氣,清潔體內系統,然後吸笑氣,減輕疼痛及鎮靜情緒。有什麼差別,說實在,我也說不上來。反正上了手術台,就是任人宰割啦。整個手術過程只能用快狠準來形容,因為他們一直跟我說話聊天,也許是注意力被分散,所以我根本不知道手術已經開始,一直到聽到電鋸的聲音才意識到,那刺耳的聲音,加上鋸牙齒的感覺,雖然不感覺痛,我卻開始發抖,沒多久,醫生就告訴我手術已經完成,從頭到尾還不到二十分鐘吧,醫生手腳乾淨俐落,也許這就是美國專業分工細的好處吧。 然後醫生告訴我一些注意事項、如何服藥、如何換紗布、如何冰敷,然後我就去藥房買藥、回家休息。當我在寫這篇文章時,麻藥漸退,那種痛,實在難受,吞了二顆止痛藥都不見效,我看今晚很難熬了。 如果你沒有保險,或是今年保險額度已經用完﹝我就是﹞,所有費用都要自費的話,費用就很嚇人了。從初診、到手術當天、到隔週的複診,拔 “一顆牙” 將近 “五百塊” “美金“。 那是我拔過最貴的一顆牙了。 後續~ 沒想到三年後的我又要拔智齒,這次要拔右上方的智齒。雖然說上顎比下顎不痛,但是有了上次的經驗,這次還是有點怕。不過這次醫生的動作更快,麻藥打完後等五分鐘,確定有麻之後,大概不到五分鐘我的智齒就整顆完整的拔掉,完全不像上次還用電鋸那樣可怕,當下的我可對醫生的技術佩服五體投地啊!雖然護士不准我把我的智齒帶走,不過我還是拍照留念。 拔智齒需要技術,下顎骨是全身最硬的骨頭,拔起來比上顎的智齒難多了。至於拔完智齒後會不會腫得跟豬頭一樣,可就要看個人體質而定了,但正確的冰、熱敷還是有幫助的。 拔智齒後24小時到48小時內要冰敷,其中,又以拔牙後四到六小時內為冰敷黃金期,若拖到六小時後才冰敷,則只能減輕疼痛。而且,冰敷也是有訣竅的,一定要敷15分鐘、休息15分鐘,千萬不要一路冰敷到底。拔牙後48到72小時,則要熱敷,可以加速血液循環。
天底下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
這學期拿了一堂英文寫作課和一堂英文閱讀課。其中,閱讀課有一個同學坐在我前面,是香港人﹝約五十歲左右﹞有二個小孩,孩子鼓勵她再回學校拿課,加強英文。這二天因為分組討論,因為座位近的關係就和其他二位同學選在同一組。討論之間大家當然就會閒聊,不外乎從哪裡來,來多久,主修科目,會轉學到哪裡、這類的問題。 今天早上在去教室的途中遇到這位香港媽媽,他一見我就劈頭問「你老公是不是白種美國人?」 我說是。然後他說「難怪你的英文口音比其他台灣人口音要好,你用的字也不太一樣。」 我聽了心裡不太舒服,便回答他說:我的英文口音在認識我老公之前就是現在這樣,也許是我的耳朵比較好,所以發音比較好一點。用的字不一樣,是因為我來美國唸書三年,在學校學的。外加我看很多電視節目。嫁給老外並不保證英文會好。 她不同意我的說法,還是堅持我的英文不錯是因為我嫁給老外的關係。我只好淡淡的說:不是每個嫁老外的人英文都會好,也不是每個娶台灣妻的老外都會說中文的。 我之所以不舒服,是因為他那種想法馬上就把我幾年辛苦學習英文的努力給抹煞掉了。好像只要搬到美國住,或是嫁給美國人,就自然會說英文,英文就會主動進步。殊不知,有多少人住在美國幾十年,還是不會說英文的。或是嫁給老外,英文還是一樣破。搞不好老外的中文還比台灣妻的英文好咧。 就像很多老外到台灣去住很多年,或是取台灣妻,不會說中文的還是一堆啊。那些會說中文的老外,也都是下過一翻功夫努力學習的結果。拿我老公和他老闆來舉例,他們兩個都是美國人,一樣在台灣工作四年,我老公能說一般程度的中文會話,他老闆還是停留在幾個簡單單字的階段。我從來不居功,每次有人當著我們的面說,原來他娶台灣妻,難怪會說中文時,我都會馬上糾正他們說,他娶我之前就會說中文了,是他在台灣工作時,努力學中文的結果,不是我的功勞。 天底下沒有什麼理所當然的事,尤其學語言,是要付出很多時間和毅力去學習,不斷練習才能看到成果的。不可諱言,我搬到美國住和嫁給老外,都會幫助我的英文學習,但是,那並不是理所當然就會進步的。如果我今天沒有去上學,沒有猛看英文電視節目,沒有出門練習英文,沒有抓到人就猛問問題,我今天的英文就不會是現在這樣的樣子。 所以,請記住,天底下沒有不勞而獲之事,也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
Paris-Toronto-San Francisco
早上七點起床,洗過澡就前往搭接駁巴士去機場,11:55am的飛機,因為要辦裡購物退稅的手續,所以希望早點到機場。我們約八點五分到機場,先排隊辦退稅,然後去Check in,那Check in的隊伍之長,讓我們等了一個多小時,然後安檢又排了一些時間,時間剛好我們直接前往登機室,連逛免稅店的時間都沒有。 五小時後到達多倫多,以為行李會直接掛到舊金山,所以就直接前往接駁出口,後來發現其他轉機的乘客都有拉行李才覺得不對勁,回頭問才知道在多倫多有美國海關,所以要自己拉行李,重新安檢,到舊金山是直接出關。害我們要回頭等候海官人員帶我們去堤行李,這一等又快一小時。﹝下次絕對不坐加航,不要在多倫多轉機﹞ 從多倫多飛舊金山又要十一小時,到舊金山是晚上七點半,等了半小時的接駁巴士,一車六人,我們又是住最遠的,所以到家時已經晚上十點了。馬克隔天要去台北參加電腦展,所以忙著整理新的行李,而我也是忙著整理一堆信件,一弄又是凌晨二點,七點又起床趕八點半的課,一直到下午三點半,然後去Costco洗相片、買水,回家又忙著洗衣服、澆花,也是搞到半夜才睡,結果還弄錯鬧鐘,七點弄成五點,我還納悶怎麼天還是黑的,既然起床了就洗個澡,上網,打電話給我姑姑聊聊天,然後去上課。 下次不敢玩到開學前一天才回來了,因為很累又不能馬上進入狀況。 現在了解別人會說“你不問有沒有去過義大利,而是問去過幾次”的原因了,因為歐洲真的是會讓你想一去再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