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A 30 hours Training – Part 2

IMG_2435第六堂課是由一位在法學院唸書期間當過CASA的律師, 一位是CASA的教育訓練師, 二位帶領我們玩了幾個很有意義的遊戲.

* 第一個遊戲是二人一組, 介紹自己的Culture Identity, 一方說二分鐘, 一方只能安靜的聽, 時間到後換另一方說.  然後主持人請大家分享, 而內容不外乎與種族, 膚色, 國家有關.

* 第二個遊戲是Power Shuffle Activity (大風吹) 由一位主持人開始, 主題五花八門 (讓大家借此機會互相了解), 大家有機會起來走動一下也不錯.

* 第三個遊戲是全部的人都站起來, 都站在教室的左邊, 主持人會一個一個問題的問, 自認符合的人就往右邊走去, 站在右邊的人互相看一下 (和你有一樣經歷的人), 然後再看一下站在左邊的人有哪些(沒有相同經歷的人).  這個遊戲其實很震撼, 因為那些問題都很私密, 例如: 不是由父母養大的, 曾經無家可歸, 家裡有人使用毒品/ 酗酒/ 家庭暴力, 曾經被歧視過, 父母是藍領階級, 父母沒有大學畢業, etc. 當你站在右邊時, 你感到羞愧, 無助, 與眾不同; 而當你站在左邊看著右邊的人時, 你會突然心生憐憫, 因為你並不知道那些看起來和你一樣的人, 其實遭遇過許多你沒有的經驗.

* 第四個遊戲和第一個相同, 但是這次大家的回答就非常不同了, 因為這之間玩過二個遊戲, 讓大家對許多議題都有了更深一層的感受. 對我來說, 到這個時候, Culture Identity已經不再是表象了, “你是誰” 跟你是哪個國籍, 種族, 膚色, 性別, 已經完全沒有關係.  我領悟到,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 第五個遊戲 我們六人一組, 主持人給每一組一疊卡片, 上面有相同的十五題問題, 然後我們需要一個個把問題念出來, 大家都同意的就放一邊, 大家都不同意的就放另一邊, 無法達到共識的再放到另一邊.  問題內容多半是與刻板印象有關的, 例如: 領救濟金的黑人女性占多數; 美國是一個機會天堂, 只要努力就有機會實現夢想; 當我發現我走進一個和我不同種族的地方, 我會感到不自在, etc.  後來才發現 其他組的結果和我們很接近 只有一個問題是大家都同意的 (但問題內容不一定一樣), 其他多半是不同意 或者無法達成共識.

IMG_2420第七堂課上半場先由一位穿著粉紅色襯衫配粉紅色領帶, 黑色西裝褲和黑皮鞋, 個子不高, 腰部中廣, 出生在紐約的天主教家庭, 四十二歲男性, 來介紹如何幫助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 (LGBT)小孩.  他先自我介紹, 才知道他是心裡男性, 生理女性的Transgender, 好在父母很開明, 但他還是經歷了三十幾年的困惑和尋找, 一開始以為自己是同性戀, 後來才知道自己是Transgender.  下半場由另外一位主講美國的教育系統, Foster Youth在學校遇到哪些困難, 我們能夠怎樣替他們爭取一些幫助.

CourtCourt Visit – 每位學員都得參加一次少年法庭旁聽, 會有一位資深CASA帶領幾位學員, 我們這組從 9:00am-12:00pm, 旁聽二個法官的庭, 一共聽了十個案子, 以墨西哥青少年居多 (與數據相符), 多半有0-3歲的小孩目前安置在寄養家庭. 這十個案子中, 有一個是當天畢業, 戒毒一年, 成功將三個孩子帶回家的墨西哥裔爸爸; 其他的案子有的是第一次開庭, 有的是孩子被領養, 有的是很有可能失去孩子. 其中有一個案子讓人看了難過, 媽媽目前坐牢, 當天出庭是因為本來托男友照顧的二個兒子 (5歲和7歲), 因男友入獄, 孩子被社工帶走, 孩子與母親已經一年半沒見面了.  當天是討論如何安置二位小孩, 媽媽希望讓他們安置在娘家的兄弟家, 當天法官問大兒子長大想做什麼, 大兒子回答, 我想當農夫, 因為叔舅就是當農夫.

我對當農夫沒意見, 也不認為是件壞事, 但是讓我思考的是, 做父母的工作不在於要求孩子照著大人的想法去做, 例如法律世家的孩子也從事法律相關, 醫生世家的孩子也從醫, 而是鼓勵孩子多接觸不同機會, 開闊眼界, 然後協助孩子找到有熱情, 擅長的工作, 不論那是做警察, 做老師, 做醫生或做農夫.  但是如果農夫是他唯一接觸過的, 就有點可惜了, 也許孩子有其他的機會而沒被發掘.  這就是所謂的資源, 成長在環境比較好的孩子有比較多的資源, because you don’t know what you don’t know.

第八堂課是講有關小孩身心發展.  主講人說, 在寄養家庭的孩子, 因為身心受創嚴重, 在學習上有遲緩現象, 可達二年之久, 所以在課業上常有跟不上進度的狀況. 而他們的健康狀況比低收入戶小孩或游民小孩更差. 數據顯示, 當這些孩子離開寄養家庭後,

– By age 19, almost 50% of women are pregnant

– 65% emancipate to homelessness

– Only 3% go to college

– 80% of prison inmates have been in foster care

主講人也提醒我們, 我們身為CASA, 需要注意一些微小的徵兆, 如果我們覺得不太對勁的地方, 要相信自己的直覺, 而尋求幫助, 常常因為我們的發現, 而提早孩子接受治療的機會.

IMG_2428第九堂課的上半場是講有關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的發生來自男方想 gain Power and using fear to Control over 女方 (男性是受害者的比例很少, 且多半來自同性關係), 肢體暴力佔多數, 但其他如言語暴力, 精神虐待, 性侵都算, 而且和女方無關.  在家庭暴力下生活的孩童, 對身心有很大影響, 但是每個孩童的反應不一定一樣, 但這些孩子成長後很可能變成施暴者或受害者.  聖縣有幾個家暴中心, 協助受害者所需要的幫助, 包括申請保護令. 其中, Asian American for Community Involvement (AACI) 是聖縣最大的非營利組織專門幫助亞裔.

下半場是講有關CASA人的保密條款, CASA人屬於Mandated Reporter like 教師, 社工, 醫生護士, 發現任何孩童可能受虐的事, 都必須主動通報相關單位作進一步調查.  我們不能跟外人說到我們目前的案子, 只能跟CASA人討論, 因為大家都簽了保密條款的同意書. 每個月要寫一份報告, 交代這個月所做的活動, 見面次數, 觀察心得等等, 每六個月要寫一份法庭報告, 以孩子的立場向法官提出建議或要求.

IMG_2436第十堂課是分組模擬場景演練. 每一組約有四到六人, 有一個主題, 每個人挑一個角色扮演, 基本上就是把可能會出現的狀況演出來, 然後讓大家發問, 挺有意思的.

20140923CASA-1220140923CASA-1020140923CASA-1820140923CASA-22
結業Potluck和宣誓儀式 – 30小時的訓練課程完成後, 這群學生最後一次在一起就是結業式了, 我們先隨著法官宣誓, 接著拿到結業證書, 拍團體照, 然後就是等各自的Superviser和我們聯絡, 安排第二次面試, 看看我們上完課後是否有任何問題, 個別了解一下我們, 然後才分發案件. 他們會根據我們當初選的年齡層, 我們的個性喜好, 給我們三個案子挑選一個.

20140923CASA-4當天是Potluck, 每個人準備一道菜 (前菜, 主菜, 甜點, 飲料), 宣誓結束後, 先看一段影片, 然後就是吃飯, 社交.

 

有興趣參加下一梯次的義工朋友們, 請上網看時間, 一年只有五個梯次喔.

註: 台灣朋友可以參考兒福聯盟, 幫助台灣兒童.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