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有記憶以來, 我沒有發過蕁麻疹, 最近讓我有了體驗, 果然不好受. 全身發疹之前, 有大概七到十天是出局部性的疹子, 每次位置都不一樣, 但都先是小粒的像是被蚊子叮的樣子, 然後幾顆小粒的連在一起就變線條狀, 然後就變塊狀. 局部性的癢在我可以忍受範圍, 大概幾小時後疹子就會消失, 所以我沒放在心上. 一直到有一天晚上十點多, 全身開始起疹子的時候, 真的癢得不得了, 全身像是世界地圖一樣, 到處一片一片的紅腫, 一直到凌晨三點多才消退, 才讓我意識到身體不太對, 上網查了才知道是蕁麻疹.
西醫說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 因接觸某一種或多種過敏原, 所引起皮膚內小血管急速擴張, 而在皮膚表面形成膨疹. 膨疹在24小時內會自動消失, 但在過敏原未完全離開身體或是不斷在接觸到過敏原時, 膨疹將再反覆發作. 研究顯示,人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機率會發生蕁麻疹,女性則是男性的2至3倍。大多數蕁麻疹為急性發作, 數天後會自動康復, 但若反覆發作超過六星期以上, 則稱為慢性蕁麻疹. 急性蕁麻疹通常只由單一原因引起, 慢性蕁麻疹則可能有單一或多發性原因造成, 通常不是食物過敏引起的.
根據臺大醫院的研究顯示,78%的慢性蕁麻疹患者,與精神、情緒、工作等壓力大有關係,這是一種「身心皮膚病」。他們在發病前半年的壓力指數特別高,30至40歲年輕族群佔大宗,若長期處在心理壓力大的生活情況下,失眠比例會升高,如此反而壓力更大,往往互為因果、持續惡化。若能改變生活節奏、調整作息、紓解生活壓力,可有明顯改善,甚至可讓蕁麻疹不藥而癒。慢性蕁麻疹的人有4成合併有鼻過敏,常見過敏原大約近5成是塵。此外,許多自體免疫疾病和慢性蕁麻疹有關,特別是自體免疫甲狀腺炎;也曾有報告提及慢性感染如中耳炎、牙周病等會引發慢性蕁麻疹;近年來,國際間也很關注慢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可能是慢性蕁麻疹的致病因子之一。
以下幾種原因所產生的過敏反應:
-含酵母菌的食物 (養樂多, 優格, 麵包, 起司)
-堅果類食物 (花生, 核桃, 腰果, 杏仁)
-含咖啡因 (咖啡, 茶, 可樂, 巧克力, 可可)
-某些水果 (芒果, 草莓, 番茄, 葡萄, 柿子, 荔枝, 龍眼)
-其他食物 (蛋, 牛奶, 香菇, 黑木耳, 紅蘿蔔, 竹筍, 芋頭, 茄子, 辣椒, 咖哩, 糯米)
-含酒精的飲料
-藥物 (所有藥品, 維他命, 消炎藥, 抗生素)
-吸入性過敏原 (花粉, 粉塵, 動物毛髮)
-感染細菌(蛀牙, 牙周病, 鼻竇炎, 尿道炎), 黴菌(念珠菌, 香港腳, 灰指甲), 病毒(B型肝炎, 感冒), 寄生蟲等
-內分泌 (甲狀腺異常, 賀爾蒙/月經)
-物理性 (壓力, 陽光, 冷, 熱, 運動, 水)
西醫建議慢性患者應寫日記, 詳細記錄飲食, 藥物, 睡眠, 運動及膨疹發生的時間和程度, 好找出過敏原. 洗澡不要用太熱的水, 可用冷敷或輕拍方式止癢, 勿用酒精擦拭.
我不知道我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因為上面的很多我都有, 但我不想看西醫吃抗組織胺或擦類固醇的藥膏, 所以選擇去看中醫, 因為這幾年的身體狀況不太好, 也是時候好好調理身體了.
在中醫看來, 身體寒, 所以發疹子; 有濕氣排不掉, 所以會癢. 身體內的濕氣代謝不掉, 就會生病 (發胖, 腰酸背痛, 失眠, 煩躁, 頭痛, 過敏起疹子, 抽筋). 身體會寒, 跟身體保暖不夠及飲食不當(愛吃生冷, 油炸辛辣), 加上沒有正常排出濕氣; 代謝的反應有流汗, 出疹子, 腹瀉, 發燒, 利尿, 所以從不流汗或不容易流汗的人, 其實問題很大了.
平常可以用泡腳, 穿足衣服/帽子/襪子保暖身體 (不要穿涼鞋), 不要吹電風扇或冷氣 (不然就要穿夠衣服), 只吃常溫或比身體溫度高的食物, 吃清淡一點, 多喝溫水, 多運動流汗, 早點睡覺, 這樣就可以幫助身體代謝濕氣.
李璧如中醫師: 中醫治蕁麻疹, 不必吃一輩子的藥; 中醫排寒紀要; 部落格裡還有許多和排寒有關的好文章, 請慢慢挖掘閱讀.
中醫: 四種特效茶飲排濕氣; 3穴位養脾化濕; 運動幫助身體重啟排濕機能; 飲食3守則, 養好脾不生濕; 熱水泡腳,賽過吃人參; 夏天養生食補:祛濕、養氣血; 把握夏季除體濕, 就能不生病; 甜食導致體質痰濕, 誘發蕁麻疹大爆發;
美國網站上看到這篇15種方式讓蕁麻疹快速消失的文章, 才知道麥片, 鳳梨, 蘇打粉, 醋, 魚油, 綠茶, 薑, 洋蔥, 這麼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