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抑型人格 Distressed Personality (Type-D)

其實這類的人,比想像中的要多啊!因為他們失去與自己內心情緒的連結,呈現無痛識感,認為自己狀況很好,但身體卻一直出現問題(受傷、生病)。

最近我遇到一位個案就有這個狀況,一開始的五十分鐘對話,他所說的都是頭腦、表面上、外界發生的事(財富、成就、耶穌在兒時曾造訪他、訴訟、身體健康狀況),我感覺到他的能量嚴重阻塞。

後來我問他,可以聊聊你跟親朋好友、同事主管的人際關係嗎?他的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反應出他的遲疑,而且他不再滔滔不決的陳述,反而變成我在挖礦,我問一句,他答一句,而且答案簡短,輕描淡寫的。

他是一位五十幾歲的白人男性,在他告訴我他的人生故事後,我問他,你現在當下的第一個且最強烈的情緒是什麼?他說Happy。

我認真的看著他,心裡有說不出的複雜感受。我深呼吸一下,我知道,他的自我療癒之路,還沒真正開始。身體不斷出問題,其實是長時間負面情緒的累積、沒有得到釋放,而產生的結果。雖然這幾年他從西醫一路看到非主流的身心靈類別的療法,但全部都在外求,還沒真正往內心去看,因為那最困難,也是唯一的解決方式。沒有意識到自己和自己內心的失聯,就無法開始改變。

我讓他先趴著,放了一個中砵在他腰上,聽到缽聲很平,震動很淺,我一點都不意外。

然後我讓他翻身,再做Access Bars,平衡一下能量。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是我當天能做的,剩下的要看個案自己了。

———————————————————————

心裡有苦卻常常說不出口,也許你有著最難懂的D型人格特質

以往我們常常習慣將人格特質區分為A、B或C型人,根據每個人所表現出的性格,去推論他是屬於哪一種類型的人。例如較有野心、完美主義、比較缺乏耐心的人,通常被列為A型人格;而生活方式悠閒、心胸開朗、對工作和成敗得失感受較低的人,則屬於B型人格。但倘若你忍耐力較強、沉默寡言,長期屬於較壓抑狀態的類型,那麼會更偏向於C型人格。

What About Type D?

根據心理學家 Susan Krauss Whitbourne 指出,其實還有一種類型的人,他們常常忽略自己內在真實感受,時常感到焦慮和壓力,卻不善於表達情緒,也很難與人自然交談,與陌生人習慣保持距離,而這類型的人其實偏向於D型人格(D for Distressed),也由於過於壓抑的關係,所以比較容易會罹患心血管疾病。

你屬於D型人格嗎?

如果你不太確定自己是否屬於D型人格,可利用以下的評測做進一步的瞭解:

  • 0=不符合
  • 1=好像有一點
  • 2=普通
  • 3=似乎蠻符合
  • 4=完全符合

每個問題都可以依照自己實際狀況給分,如果你總分加起來超過10分以上,那你很有可能屬於D型人格特質。(*針對問題1和3,如果你的答案是0,分數為4分,如果是1,分數為3分,以此類推。)

  1. 遇到新朋友時,我很容易與人交談
  2. 我常常煩惱一些無關緊要的事
  3. 我常常跟陌生人閒話家常
  4. 我常常感到不快樂
  5. 我經常容易被激怒
  6. 我經常在社交活動中覺得相當壓抑
  7. 我對事物常有悲觀看法
  8. 我很難開啟一個話題
  9. 我經常感覺到心情不好
  10. 我是一個封閉的人
  11. 我寧願跟人保持一點距離
  12. 我常常感到擔憂
  13. 我經常覺得憂鬱或沮喪
  14. 在社交場合之中,我很難找到正確的話題
如果你有D型人格特質的潛力,常常覺得沒有人懂你,被世界遺棄,記得不要過度壓抑自己的感受,學習適時地表達自己的情緒,盡量不要太鑽牛角尖,多多接觸樂觀正面的事物,或許能夠協助自己往積極正向的力量發展。
———————————————————————
▍壓抑情緒也會造成壓力
這些人看起來沒有那麼多壓力源,說自己沒有憂鬱或焦慮,說自己滿開心的、成功、有成就(根據性格測驗,他們的確如此),但這些人(約5%的人口)卻有慢性壓力反應。這些人被認為有「壓抑的」性格。
他們不喜歡驚喜,過著有制度的生活,每天用同樣的方式上班,總是穿相同風格的衣服,能告訴你從這天到兩週後要吃什麼當午餐。
他們不喜歡模糊,努力把自己的世界打造的黑白分明、充滿好人或壞人、許可或嚴格禁止的行為。他們把自己的情緒緊緊地蓋上蓋子,是禁慾的、刻板的、勤勞的、有生產力的、牢靠的人。他們沒有灰色地帶,對「永不」和「永遠」的說法高度同意。
【壓抑型人格,常不自覺正在壓抑】
他們特別缺乏情緒表達。
壓抑型的人不表達複雜的情緒,也不太體認到別人的複雜性。也許在寧靜的表象之下,他們實際上是焦慮不安的人,卻不會承認自己的脆弱。某些壓抑者主要是在乎維持表象,有些壓抑者比自己意識到的更焦慮,他們的生理壓力可以解釋。
他們有過度活躍的壓力反應,血液中的葡萄糖皮質素濃度和高度憂鬱的人一樣高,也有較高的交感神經系統反應。
【壓抑是要付出代價的】
當壓抑者接觸到認知挑戰時,心律、血壓、出汗和肌肉緊繃會不尋常地大幅增加,這些過度喚起的壓力反應得付出代價,例如壓抑者有相對較差的免疫功能,更容易有心臟併發症。
他們有過度活躍、危險的壓力反應,卻不覺得有壓力、憂鬱或焦慮。我猜他們的辦法是,工作得像瘋子一樣來產生有規矩的、壓抑的、沒有模糊或意外的世界,而這會帶來生理帳單。
要把那些情緒括約肌縮得特別緊,需要很多努力。
【想活得完全沒有壓力,可能是巨大的壓力】
把令人不安的、有挑戰性的、活躍的世界隔離在外,看起來像是放鬆,很可能是耗竭。壓抑性格及其隱形的負擔,所教我們的是:
建構一個沒有壓力源的世界,有時可能是巨大的壓力。 ──羅伯.薩波斯基《壓力》
儘管壓抑者宣稱自己沒什麼情緒,但身邊的人很容易感受到壓力。
我猜,如果是在社會工作過一段時間的人,大概很容易遇到壓抑型人格。一個人如果不碰觸、不整理自己的情緒,常常透過借題發揮,或者各種投射,要身邊的人承擔。
有時這樣的人,會展現超強的控制慾,透過讓這個世界符合自己的想法,安撫自己的內在。如果這樣的人成為父母,我們可以想像孩子們會過上什麼樣的日子。
所以一個健康面對壓力的方式,就是好好跟自己的情緒相處,適當地表達出來。這也是我很在意的點:適當的自我表達本身就是目的,至於對方願不願意聽、有沒有共識,那是其次!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