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念書的時候,有經歷過升旗典禮、唱國歌、上軍訓課、打靶嗎?

在教室的牆上,是否有掛著國父孫中山的照片?

你是聽著國民黨說要反攻大陸長大的嗎?

 

不只是政治口號,從小被父母或老師說:我這樣做/說,是為你好。你現在不懂,但是你以後會感謝我。不讀好書,以後沒出息?媒體廣告也不斷暗示,女人要瘦要美、男人要讀名校有錢、要穿戴名牌、有房有車等等,才叫有成就。

我們幾乎都遇過這些外來的價值觀,可能相信、也可能懷疑,甚至想要掙脫。

我這次想聊一本書,就是關於從完全的信任到尋找真相,為了過更好的生活而必須不斷突破限制及改變,在得到所謂的自由後卻又開始懷疑自由的代價是什麼。

擁有七個名字的女孩》這本書是講述一位「意外脫北」的北韓人的覺醒,一段漫長而艱困的成長歷程。生在北韓的作者,因為父母屬於「出身成分」良好的高級核心階級,從小過著擁有特權的生活。受到父母的關愛及保護,作者在年幼時有著不食人間煙火的天真。未滿十八歲前,因為好奇而偷偷渡河,非法越界到中國,當作自己的成年禮。

沒想到原本計劃幾小時的探索旅程,會變成一輩子再也回不了家的境遇。沒有身份的她,靠著智慧和勇氣在中國生活十年,然後自己想辦法飛到南韓尋求政治庇護。在南韓生活二年後,再花一年的時間,與不同政府官員周旋和鬥智,才救出住在北韓的母親和弟弟,終於一家團圓。後來因嫁給美國人而全家移民到美國生活,並成為第一位站上TED舞台的脫北者。

作者在書中講述著北韓領導對人民從小的洗腦。不僅將人民的階級分三大類51個層級,設有告密制度和相互批判會,讓北韓人互不信任以外,也誤導北韓人民以為中國、南韓過著水深火熱、飢餓貧窮的生活,並仇視美國。

直到作者來到中國、南韓生活,才開始發現北韓領導長期以來的謊言,以及世界真正的樣子。

在她一路掙扎求生的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也有幸得到許多幫助。在她最後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與母親和弟弟在南韓團圓後,開始回大學進修學位、學習英文,開始出書、走上演講舞台。她開始向全世界講述她的心路歷程,為的是讓大家知道北韓的實況,並鼓舞那些像作者一樣的人,更希望世界能幫助想要脫北的人,並幫助脫北者適應新生活。

作者在書中描述了北韓領導如何從小洗腦大眾,但實際上,「洗腦,無所不在」。「洗腦」這件事,不只發生在共產極權專制的中國、北韓、越南、寮國或古巴。北韓因為鎖國政策,沒有網路、沒有外國觀光客、沒有外來的資訊,所以洗腦可以做的很徹底。除非像作者家住在靠近中國邊境、鴨綠江剛好又窄又淺,二邊管轄的軍人又接受賄絡,才有機會接觸從中國偷渡過來的日常用品,和來北韓邊境做生意的韓裔中國商人,因而在心裡種下一顆懷疑和好奇的種子。

而身處南韓、台灣、美國這些所謂民主國家的我們,「洗腦」一樣存在,尤其用「恐懼」洗腦是效果最好,也最常見的手法,只要手段高明些。例如在台灣,從小被父母或老師指著鼻子對我們說:我這樣做/說,是為你好。你現在不懂,但是你以後會感謝我。不讀好書,以後沒出息?或者跟男孩說,不讀書,以後就去當警察或記者;對女孩說,不用唸那麼多書,要會做家事和煮飯,以後才有人要。媒體廣告也會不斷暗示,女人要瘦要美、男人要讀名校有錢、要穿戴名牌、有房有車等等,才叫有成就。

其實在美國也差不多。很多人從台灣舉家遷移美國,美其名是為了孩子的教育,但是做著和台灣一樣的事情 – 住在最好的學區、送孩子進最好的學校、課後補習。比台灣更辛苦的是,除了學校成績,你還得起碼會一種樂器、擅長一種運動,還得去做義工,參加社團活動或其他比賽等等。

而且在灣區矽谷,不是只有孩子們之間的較勁,連父母/夫妻之間都是。沒上班的太太們把小孩送去學校後,就是媽媽們聚會的時候。這時的話題,除了要比較孩子上哪個學校、補哪些才藝之外,還要比較丈夫們在哪家科技公司上班、哪個職位、薪資福利、房子買在哪裡。我也聽過丈夫會對沒上班或薪資不高的太太說,人家誰誰誰的太太是哪家工程師或會計師 (暗指她賺的比你多)。或者是,丈夫們之間也會比較其他人在哪家科技公司上班、薪資福利、職位或工作項目、房子買在哪裡或有多大。

因為這是他們認為必須追求的「成就」。

但這些,是真的嗎?抑或是,掌權人士用恐懼來洗腦我們,混淆視聽、轉移焦點,才能讓我們對他們言聽計從?

在台灣出生長大的我,依稀記得從小被學校歷史課本和社會灌輸的觀念,就是國父孫中山的偉大、他推翻滿清十次失敗,第十一次終於成功;蔣介石與中共打輸後退到台灣,把台灣變成世界經濟體的亞洲四小龍。但是最近我讀完張戎寫的「宋氏三姐妹與他們的丈夫」這本書後,我開始懷疑我以前所學的歷史,還有我從小到大所認知的所有事情,到底哪些才是真的?

作者離開北韓、費盡千辛萬苦來到南韓,就真的開心迎接「自由」了嗎?一般大眾普遍認為身處共產極權專制的中國或北韓是極不自由,但是,身處民主國家的我們,真的就很自由嗎?原本生活在北韓的作者,其實並不覺得北韓不自由 (因為自由是來自認知和比較),而且習慣身處集體主義的人,從來不需要負起責任,因為領導說什麼都是對的,人民照做就是。

然而來到南韓後,對於從來不知「個人意識」、「自由」為何物的她,面對得來不易的自由,感受到的,卻是惶恐與不安,因為自由,代表你要開始為你的選擇負責、是有代價的。

好不容易在南韓一家團圓的三人,因為不適應南韓的生活、因為想念北韓的親友,竟想要再回去北韓的念頭其實不難理解。南韓的高度競爭與生存壓力,對這些缺乏背景、學歷文憑的「脫北者」而言,也許是另一種深淵;而一輩子可能再也見不到親人的痛苦,是自由的代價嗎?

德國精神分析師弗洛姆所著的《逃避自由》,或許能提供一些啟示。

人們追尋的似乎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一種「擺脫束縛的假自由感」,畢竟真正的自由伴隨著沉重的責任感和義務。

弗洛姆指出,很多人認為只要沒有外在權威脅迫,他們就是在做「個人選擇」,但這不過是種幻覺。事實上,我們常常受到種種「隱形權威」的影響(輿論、常識、社會規範等),驅使我們滿足他人的期望。我們以為是自主的決定,其實卻是在迴避對自己命運負責任的壓力。

讓我舉個例子來比喻一下。在大公司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就如同在北韓的共產集權制度下生活的人,自雇者就像在民主自由國家下生活的人。

上班族/共產制度下生活的人,有公司/國家當靠山。只要你聽話、照規矩、把交代的事做完,就算一週五天,每天上班八小時,被各種會議塞滿日程,就算你覺得那些會議浪費時間,就算你覺得今天同事或主管難搞,只要熬到下班時間,你就領到今天的薪水。省了你很多自動自發自律的力氣,而且還可以把一切不順心的事怪到同事、主管、老闆、公司、政府、國家。

自雇者/民主國家下生活的人,全部得靠自己。上班族/共產制度下的人,羨慕我的「自由」,卻沒看見背後的代價。睡到自然醒?別開玩笑了,每天上班十小時還沒加班費是常態,週末假日工作也很正常,沒有帶薪的病假、事假、年假,沒有年終獎金。自雇者是身兼三職「經營者、管理者、員工」,所以當一切發展不順,可沒得怪別人。如果不夠自律,就難有自由。因為沒人會在我混水摸魚一天後,還付我工資;只要我沒幹活,就沒收入。所以自雇者當久了之後,我偶而也會羨慕那些上班族。

我們也許自認身處自由國家,但不要忘了,我們現在享有的自由,是用什麼代價換來的。或者我們其實沒有想像中的自由,只不過身處在洗腦手段更為高明的國家,其實我們還是繼續暗地裏、靜靜的、慢慢的、被洗腦、被掌控,而不自覺罷了。我們所以為的自由,也許根本不存在。

整本書裡有一件事是讓我比較心痛的,是作者和養父的關係。作者未滿一歲時,母親便和作者的生父離婚,回去找舊愛。而舊愛也完全接受這位沒有血緣關係的女兒,用愛扶養她長大,即便後來又生了一個兒子,依舊未變,所以作者從來不知道這位養父不是生父。

直到十歲時,外婆私下告訴她,她和弟弟不是同一個父親生的。這消息成為她心裡的創傷,讓她從此對父親冷漠以對,也開始欺負弟弟。直到她十四歲父親過世,才驚覺自己的愚蠢,以及意識到自己對父親的深愛,這變成她一輩子的遺憾。好在父親過世後,她改變對待弟弟的態度,因為她發現弟弟和她一樣,面臨喪父之痛,一樣心碎難過。

血緣,真的沒那麼重要。我無法理解作者的外婆,因為她的無知和多嘴,無形中嚴重傷害了作者和父親及弟弟的親情關係。我不知道如果外婆知道作者和父親的親情只有短短的十四年,是否還會做出一樣的選擇。好在作者最後有找回和弟弟的關係,減少一個遺憾。

我無法想像作者離開北韓,到與母親和弟弟相聚之前的那十三年 (18-31歲) 是怎麼過的。而且,我非常佩服作者的足智多謀、勇氣和遠見,不滿意現況就想辦法改變、她願意為了過更好的生活而努力。

她精彩和豐富的人生,真的是由許多選擇中走出來的。而她樂觀、堅毅的個性,很大一部分來自父母的關愛、保護與生活環境的影響。她的經歷也告訴我們,世界上還是有很多好人,沒有任何目的或索求的出手幫助,單純只是因為那是對的。

我真心希望,未來的世界可以更平和,每個人都可以健康快樂,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謝謝你與我一起共享這本 《擁有七個名字的女孩》。

也衷心希望每個人,珍惜當下擁有的一切,自由地過著想要的生活。但別忘了,自由是有代價的。

我們下次見。

 

歡迎您分享本篇文章,請記得標明出處。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