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死人可怕?還是活人可怕?

 

比句點更悲傷》一書的作者大師兄原先是做長照看護,現在是一位從事殯儀館接體員的宅男。三十出頭的他後來選擇殯儀館的原因,就是因為跟死人溝通比較簡單。他在工作中看盡人生百態,因此也讓他時常思考該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他將所見所聞,寫成36個令人省思的故事,而這些活生生的故事,也反映出人生的悲歡離合和真實的人性。

每個死亡是某人生命的句點,卻也是一個糾結故事的開始。人雖離開了,但可能會留下很多遺憾,或是與家人未解的問題因而浮出水面。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作者冷眼旁觀這些亡者和家屬的糾結,常有「早知道」的感嘆。我自己與家人的關係很淡,所以特別打動我的通常都和家人有關。因此我想來分享書中有關家人的3個反思和感受。

由於作者的父親是中風,經急救後變成植物人,躺了好幾年才往生。再加上作者曾做過長照看護,深刻意識到在醫院的長照,都是花了很多錢在延長患者的痛苦。所以他對「急救、插管」這件事,有不同的領悟。

彷彿昨天才過18歲生日的我,其實也開始面臨親友的離去。看著日漸老去的養父母,我也開始做心理準備。

作者在書中分享一個久病長照的亡者家屬在禮廳前吵架的故事。弟弟和妹妹一直責怪兄嫂不肯將爸爸送安養院,結果現在害死了爸爸。不僅如此,妹妹還去法院按鈴申告,搞得原本亡者可以退冰淨身,又得被拉去解剖,所有的相關身後事的事宜都得延後。

最後大哥終於發飆,一巴掌賞在妹妹臉上。先大罵妹妹,因為大哥早說不要急救,讓爸爸好走。「結果當初說要救爸爸的是你,然後說夫家不方便照顧的也是你。你說要救又不照顧,現在反過來說我們害死爸爸」。

接著大罵弟弟,「你很會賺錢,但我不是。安養院的開銷很高,我也有自己的家要養。你又不願意多出一點,又不照顧,就只會罵我們。」

大哥繼續咆哮,「你們知道我們全家是每日每夜提心吊膽?為了照顧爸,我們夫妻都沒有自己的生活了?幹!爸死了你們就出來哭,爸活著的時候我全家每天都在哭。你們每個月給的每一分錢我全用在爸身上了。幹你娘的手足,說好的一起照顧,錢最大是吧?大不了我這條命賠你們啦!」

由於我是間接得知爺爺奶奶都是久病臥床很久才離開,雖然沒有親身經驗,不過我可以想像那個照顧者的心力交瘁。手足之間,要嘛出錢閉嘴 (不要說他人照顧得不好),要嘛出力照顧幫忙,大概還不至於最後一拍二散。但我也看過朋友圈裡,在父母相繼離世後,和手足打死不相往來的。

作者問,家裡誰最笨?「付出最多的那個最笨。」因為責任感重的那個人,一旦付出久了,大家都會開始覺得理所當然。「有這麼嚴重嗎?」永遠都是事不關己的人,才說得出口。我和作者一樣,有時候在電視上看到那些殺掉長期臥床的父母再自殺的兒女,其實很心疼他們身心的煎熬。因為那個無力感的苦,就算說了,真的有人知道嗎?

黑髮人送白髮人,雖不喜歡,但心裡可做準備。那白髮人送黑髮人呢?作者在書中有分享二個孩子跳樓自殺的傷心故事,這個狀況在現代生活中也有日益增加的趨勢。

故事ㄧ:是亡者倒臥在一個不錯的住宅區一樓的店面前。亡者的口袋裡有一些撕毀的紙片和一張字條。原來亡者出生在一個不錯的家庭。父母努力栽培這個獨生子,兒子也爭氣的唸到碩士畢業,卻面臨失業危機。但是這個危機是找不到「父母喜歡」的工作,因此常被父母數落。

久而久之,他不再找工作,整天關在房間裡。父母這時又說:「我栽培你這麼大,你居然不去找工作?」結果那天早上,亡者吃完最後一頓早餐,被父母念完後,就把他的碩士畢業證書撕碎,連同遺言放在口袋,就從頂樓跳下去。

紙條上寫著:「今生不再相欠,來生不再相見,給你們兩個自私的王八蛋!」

我知道,父母總是對孩子有很大的期望,也許出發點是好的,但很多時候,方法都用錯了。而且到最後,父母還是不清楚自己做錯什麼,才會讓孩子選擇結束生命。

我常聽見旁觀者會說自殺的人很自私,因為他們讓活著的人很痛苦。但很多旁觀者從沒想過,也許他們是已經走到絕境,在那個當下,自殺,似乎是最好的選擇。當他們身陷深淵的時候,你覺得他們還能考慮到他人的感受嗎?

故事二:亡者是一位重考生,媽媽是位老師。他從15樓跳下來,背後有刺青,手上有許多割腕痕跡和小針孔,一群認識他的老師都來了殯儀館 (班導、體育、數學、輔導主任等)。後來驗屍的時候,媽媽大叫說,「這不是我兒子,我兒子沒有刺青。他也沒有吸毒,他才沒認識壞朋友。」

後來從不同人口中拼湊出來的故事是,亡者的爸爸很早就死了,他原本成績不錯,但大學沒考好,在爸爸留下的另一間房子裡獨居,準備重考。那天和一群壞朋友一起在家吸毒,後來自己從頂樓跳下。

媽媽在驗屍當天才從別的老師口中得知,其實兒子很早就有刺青,而且不但從高二就開始吸毒,還出現怪異的行為舉止,但媽媽完全不知情。其他老師想說媽媽是老師,又是家長,以為她都知道。

原來,她完全不了解她自己的兒子。

驗屍結束後,媽媽進去再看一次兒子。

「為什麼你都不告訴我?為什麼大家都不救你?是他們殺了你。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我2-10歲和16-18歲的這二段時間是寄宿在二姑家。二姑是藥劑師,但有三個兒子的她選擇當家庭主婦,直到她最小的兒子上國中,不肯吃媽媽做的便當後,才回到職場。我記得我從唸幼稚園開始到高中畢業,每天下課回家最愛和我姑姑說我今天在學校發生的事,我姑姑也聽到津津有味。她知道在學校我的好朋友是誰,最討厭的同學是誰,哪個科目最強,哪個科目最弱,在哪裡打工。

但是當我10-16歲 (小學四年級到國中畢業) 和親生父母及弟妹同住的這段時間,則完全相反。我媽完全沒有興趣聽我講任何一件事,試過幾次後,我再也不提學校的任何事情。所以我相信,她不知道我唸哪個學校哪一班,導師是誰,常混在一起的同學是誰,甚至翹課泡在MTV、跑去西門町的萬年大樓溜冰刀,我相信她一概不知,應該也不在乎。還好後來我又自己打包,跑回我姑姑家去,不然,我可能越走越歪了。

其實孩子會走偏,或是想不開,都不會發生在一夜之間。

現在的父母本身的教育程度高,經濟條件好,相對的,對孩子的要求和期待也更高。對孩子有要求和期待沒有錯,前提是,你對自己孩子的了解有多少?現在的孩子的成長過程,壓力很大,單純的快樂很少,這樣的成長過程,算得上健康正常嗎?我真不知道。

由於我和親生父母的關係緣淺淡薄,如果你問我,有一天當我的親生父母過世時,我會不會特地回台灣一趟處理後事,現在我的回答是,我不知道。從過去的我會說我絕不回去,到現在我說我不知道,其實是經過很多年自我療癒和自我和解後的結果。雖然他們是我的親生父母,但他們和我的關係,其實比陌生人還冷淡疏離。

作者分享與血緣有關的亡者故事中,有一個讓我很有感觸。

某天半夜,一位乾女兒送乾爹的遺體來殯儀館,但是非親屬關係會造成一些麻煩。乾女兒很心急,因為老人家已經在醫院冰好幾天了,但是老婆和親女兒不處理,只好她出面。她再三保證並簽下切結書,讓老人家先進冰櫃休息,等早上讓他女兒來處理。

隔天女兒帶了文件來,特地來認爸爸。冰櫃拉出來,沒哭就算了,她居然當著爸爸的遺體開始數落,質疑為什麼爸爸的嘴巴旁邊凹進去?一下子質疑醫院,一下子質疑看護中心,一下子質疑殯儀館的運送過程。接著開始大罵,「我不會善罷甘休的,我一定要問問那女人為什麼把我爸弄死了?她憑什麼把我爸從醫院轉來殯儀館?我要告死你們!」

結果殯儀館老闆聽了,一改息事寧人的風格,也直接開罵。「虧你還是他女兒。你知道他呼吸器戴多久才會戴到臉都陷進去了嗎?你他媽的去看護中心看過他嗎?你搞不好連哪家看護中心都不知道。乾女兒每個月幫你爸付醫院錢,就是因為你爸過去幫她很多,你們現在不照顧,她才來報恩照顧他。你爸有什麼錢你最清楚,哪來多的錢給她?她說她一毛錢都不要,只希望訃聞上印她是親女兒,不是乾女兒。你再看看你爸爸,把這些年你沒看到的全看一遍。五年前摔傷的腳,你看過嗎?變形的手,你看過嗎?告?告你媽的啦。」

老人的女兒聽了,沒說什麼就走了。

我常想,血緣,很重要嗎?傷害我最深的,通常都是有血緣或跟我最親近的。而出手幫忙我的,很多都是與我無關的陌生人。也許我的成長過程和一般人不一樣,所以我從來不認為血緣很重要。反而我覺得一個人懂不懂反思和懂不懂感恩,才更重要。因為孝不孝順,跟血緣,沒有絕對關係。(只跟分遺產有關係)

大師兄說,在殯儀館工作的好處,說不定就是看看別人發生的事,再來思考一下自己。有時候很多秘密,生前總是沒人知道,死後爆出來才大吃一驚。

活著的我們,很少人想過有關死亡,也很少和周遭親近的人討論死亡。但是我們遲早都會死,而且有可能比想像中的快。死亡是句點。每個死亡都有很多人生故事,有些死亡是解脫,有些死亡留下許多遺憾和痛苦。

死亡可怕嗎?我覺得要好好活著也不容易啊。每個人這輩子都有自己的功課要做,先做好自己的功課,趁還活著的時候,好好的為自己活吧。莊子說:「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你若經我苦,未必有我善。」

喪禮,是給活著的人好好道別的最後一個機會。

最後,想分享一下大師兄的幽默文筆。因為他的幽默,讓「接體員」這份工作,不再那麼可怕。

大師兄在某一篇裡面說,至從他離開大學後就很少參加聚會,朋友也變很少。但是宅久了,偶爾也會想交些正常的朋友。有一次他跟同事老林終於找到一團蠻正常的聚會,八個剛出社會的年輕男女。有一個比較活潑的年輕人主動來跟他們攀談。

「大哥,你做什麼的?」

「冷凍進出口。」

「不錯ㄟ,國內還國外?很賺喔?」

「國內外都有,沒很賺啦。」

「這麼客氣?進出口什麼?」

「屍體。」

「……..這位大哥真愛開玩笑。那另一位大哥呢?做什麼的?」

「我做燒烤。」

「哇,不錯等等烤肉就靠你了。你在哪家店做?早知道就約去你們店吃就好啦。你們店好吃嗎?」

「我只會燒成灰,人肉沒試過,也不知道好不好吃。」

 

這就是我看這本書時,會一邊傷心,又一邊大笑的起點。

 

謝謝你與我一起共享這本 比句點更悲傷

也衷心希望每個人,珍惜有限的生命,多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少留一點遺憾。

我們下次見。

 

歡迎您分享本篇文章,請記得標明出處。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