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長大後想做什麼」?…………….你還記得你當時的回答是什麼嗎?

 

在台灣出生長大的我們,常覺得西方人似乎從小就知道長大後要做什麼。但我們很少不曾去探討,這背後的原因。為什麼他們知道,而我們卻不知道呢?

為自己發聲》的作者黛娜.佩里諾的父親從小就告訴作者和妹妹,「男孩能做的事,女孩能做得更好」。她和父母第一次參觀白宮時是七歲,旅程結束回到家就宣布她長大後要到白宮上班。作者貧窮的曾祖父母,在一百多年前從義大利加入移民潮來到美國,曾祖父到礦場工作,曾祖母經營牧場。任誰也沒想到,百年之後,身為子孫的作者會成為美國白宮發言人。

這位第四代義大利後裔、沒有顯赫家世或名校光環、來自平凡家庭的西部鄉村女孩,背景「不尋常的單純」。她的家人不曾為選舉捐贈大筆政治獻金,也沒有依靠任何人脈,卻能夠在35歲,911恐怖攻擊事件之後,在小布希執政時期,成為美國首位擔任白宮發言人的共和黨女性。很多人想知道,她是怎麼辦到的?

現年52歲的作者在書中詳細描述成長在西部鄉間牧場的經歷。這些經歷讓她學會適應環境、獨立、熱愛國家,以及自由的可貴。因為從小和祖父及父親,一起收看所有的新聞節目,使她對新聞上癮,不但開啟她保守派價值的根,也種下未來往白宮前進的苗。

我很喜歡閱讀傑出女性的故事。因為男女天生有許多差異,加上目前的世界還是男性主導,所以能出類拔萃的女性一定有她特別的地方。作者成長的經歷對於朔造她的基本價值觀,和了解自己要什麼,有很大的影響。因為那些經歷幫助她選對職場、有正確的為人處世原則、不被別人定義自己。當機會來臨時,往前邁進。她也分享她在職場上學到的技能,以及她從世界領導人身上學到一生受用無窮的人生價值觀。我想分享書中,三個非常重要的觀念或能力。

第一個觀念是帶來人生正向或負向的「因果關係」。作者不是佛教徒,但也強調每個人都應該種善因,結善緣,因為「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是職場鐵律。一定要記得,現在與你共事的人,未來可能有機會拉你一把。如果你擁有好工作,也應幫助同儕找到好工作。如果你是主管,不但要記得「把前輩的忠告轉送給後輩」,也要鼓勵部屬不斷成長,以獲得升遷或爭取轉換跑道的機會。

作者強調,建立人脈不只是為了確保自己的需求獲得滿足,你幫了別人,別人就會回頭幫你。何況,當你的職位越高,你能信賴的同儕就越少,因此,要趁早建立堅定情誼。她認為,在「各領域有所成就的任何人,都應該幫助其他人追求成功」。因為她也是在許多貴人的引導下,才擁有今日的成就。

其實,從小就要開始建立人脈(這樣的魚頭句會比較緊湊)。從一開始的兒時玩伴、鄰居、學校同學老師、打工時的主管和夥伴、一直到出社會的第一份正式工作,這中間都有很多無形的人脈,只是我們有沒有去想過而已。也許因為我的成長背景,我很懂得察言觀色,也對這些為人處世有很深刻的領悟。

在我們還是無名小卒的時候,就是把自己份內的事做到最好,讓別人覺得你是個可靠,可以信賴的人,這是基本名聲。等你慢慢成長茁壯,就要睜大眼睛看清楚「每一條人脈」,因為所謂的人脈就是各取所需,有來有往。其實很多人想擠進長春藤名校 (或念EMBA,或參加獅子會等等),除了那張漂亮的文憑,看的其實是在學校會遇見的每個人他背後的人脈資源。因為菁英圈無形的價值就是人脈,而學校時期認識的人最單純。

第二個是「表達自我的方式,會直接反映在未來的成就」。現代人的對話中充滿惡意攻擊,令作者憂心。她也發現整個美國,上至兩黨和各級政府官員,下至公眾媒體和一般民眾,大家變得越來越無理,使用的語言越來越刻薄。

但是,如果大家無法理性展開對談,就不可能取得共識。她力求言之有理,並認為有禮貌不代表怯戰。有禮貌指的是我們可以針鋒相對,但意見相左不代表彼此就是敵人。我們都有責任去了解不同觀點的人怎麼想事情,先讓對方有表達的機會,再尋求折衷點,若真的雙方意見無法相容時,就是選擇莫忘對手的初衷。

因為她相信,辯論的最終目標通常是一樣的,唯一需要爭辯的是,要採取那個方法達到目標。她比較欣賞條理分明的激昂論述,以說服,而非謾罵來勝過對方。因為人身攻擊是欠缺禮貌的問題核心,它讓政治對話變得沒格調。而禮貌,是一種主動性選擇。立場對立,也可以成為朋友,只要彼此保持禮貌,懂得彼此尊重。

現在網路發達便利,看不見臉的酸民和鍵盤俠越來越多。每次我看網路上的文章,還會看下面的留言,有時候看那些留言者的用字遣詞,真讓人搖頭。我發現除了沒禮貌之外,普遍缺乏同理心。每件事會有不同看法很正常,因為切入的角度和每個人的背景經驗也不同。我們受過教育的人,我們可以不認同,但應該要能尊重與我們意見不同的論點。對於網路上那些無理性的謾罵,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評論、不回應。

第三個是選擇原諒,才能重獲自由。這是小布希總統教導作者最重要的人生功課之一。曾有一個人問小布希總統想留下什麼給後世,他回答:「我去年才讀了三本談論華盛頓總統的書。如果大家現在還在分析美國的第一任總統,那第四十三任的我就沒什麼好擔心的。」

他想表達的是,身為公眾人物,尤其是一個國家元首,會面對各式各樣的問題和人。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不在我們掌握之中。他希望作者不要太在意世人對他的評價,因為這可以幫助作者得以保持中立的觀點。

更甚至,當白宮內部的人在離職後出書,準備爆料對小布希總統的負面評價,而作者先是想盡辦法要阻止此事發生,然後煩惱要如何回答媒體問題而焦頭爛額時,小布希總統找作者去開導。總統希望作者可以試著原諒對方,因為總統不希望作者和他ㄧ樣變成一個刻薄的人。而且三週後沒人會記得那本書。我們要記住我們正在代表全國人民做一些更重要的事。更重要的是,總統親口對作者說,「我知道你不會這樣對我。」

那一刻作者突然明白,原來她一直擔心和總統之間的私交,會因為曾共識的某人的背叛而化為泡影。總統知道作者需要聽他親口說出,他知道她絕對不會背叛他。在那一刻作者終於如釋負重。

從此以後,每當有人讓作者覺得受辱或失望時,她總會想起這件事。她從總統身上學到,何時該放手,不去計較,學會放下和原諒,才能重獲自由。當作者與總統相處時,她發現自己變得更積極正向、關心他人,以及更加寬宏大量。

我對政黨沒有特別的偏好,因為我相信每個政黨的政策,大目標是為了人民和國家,但出發點和切入點不一樣。更何況,每個政黨裡一定有好人和壞人。能夠做到總統,一定有他可以被我們學習的地方,畢竟是更高層次的思維和考量。

在美國,對二位布希總統的評價二極,端看你問的人是哪個黨。在書中我看見作者對小布希總統的行為舉止的描述和分享,是我們一般人看不見的那一面,讓我覺得小布希總統是一位難能可貴的大家長。

他幽默、他記得和你所聊的每一段談話、他關心並記得你的家屬、他顧及你的情緒、他替你承擔失誤、他替你出氣也替你打氣、他讚賞支持你、他信任你、他讓你知道他引你為榮。一個人如果一輩子有遇到一個像這樣的主管,我想任誰也會為之賣命吧。

我想特別分享書中一個故事,讓我看見一個總統可以為一位部屬做到這個程度,實在讓我難以想像,並且佩服。

小布希總統的記憶力驚人,他對部屬家人的事如數家珍。也因為他的關心,幫助作者修復與父親的關係。

經常與總統出差幾個月之後,有一次作者在與總統的聊天中提到,父母二人離婚後,雖然作者已經成年,但仍有被拋棄的感覺而難以接受事實。作者和父親的關係一直很親密,因為他們都熱愛討論政治,也喜歡讀大量的報紙。但自從父母離婚後,作者就不常見到父親。作者擔心她在白宮工作的八年歲月即將結束,但父親仍不曾來白宮玩過,或是看她主持記者會,因此感到遺憾。

那時正當2008年的金融危機,義大利總理貝魯斯柯尼在哥倫布日受邀到白宮參加晚宴。小布希夫人規劃了一場小型晚宴,並邀請作者參加。作者很開心受邀,因為當天會有許多義裔美國人出席。作者通常是邀請丈夫一同參加白宮活動,但這次她邀請父親,而父親也出乎意料之外的答應了。作者並沒有告訴總統這件事,但是總統在看賓客名單時注意到了。並在一次私下相處的機會中告訴作者,「我非常以你為榮。」

作者很感動,但精彩的還在後面。晚宴當天,作者帶著父親加入等候晉見總統、總統夫人、國務卿萊斯、及義大利總理貝魯斯柯尼的隊伍。輪到她們時,護衛還沒爆出他們的名字,小布希總統就搶著說:「喔,我知道這是誰。里奧.佩里諾,我們一直期待你來白宮玩!這位是萊斯. . . .」。然後總統就把父親拉走,親自帶他在白宮四處逛。而當天晚宴作者沒有和父親坐在一起,因為布希夫人貼心安排作者父親坐在同鄉的錢尼夫婦旁邊。

作者說,小布希總統知道他那天晚上做了什麼,但他也許不知道這一切對作者有多麽意義深重。

作者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和父親一起看報紙,那時白宮似乎離他們很遙遠。而在那個晚上,他們專著正式服裝,出席國宴聽的小型晚宴,成為美國總統與第一夫人的座上賓。就在那個晚上,小布希總統讓作者和父親重拾過去的關係,她非常感激總統給一個無價的禮物。

我看這一個故事很多遍了,但每次看每次落淚。我難以想像天底下有誰會為了一個人做到這個程度,而這個人居然還是美國總統。

作者以自己的故事,告訴在職場奮進的每一個人,你要堅定為自己發聲,不要限縮你的思維與行動,才能得到更多機會與自由。對緊張關係的敏感覺察,也能化為審慎評估情勢、能說對話、做對事的大能力。她堅信,平凡的出身也能創造不凡的人生,抬頭挺胸,無所畏懼,終將成就獨一無二的自己。

「少說話。當你說話時,只說發自內心的溫柔話語。忠於自己,表達善意,遠離虛榮。這就是人生之道。」

這些話精準道出作者一直在追求的具建設性與快樂的人生。

她說:「我這一生遇到的所有良師,幫助我得到渴望的一切,並獲得真正的寧靜。寧靜不會平白從天而降,我必須努力才能獲得。到目前為止,我一直很有福氣,而人生的種種經歷總是提醒著我:要保持謙遜」。

 

謝謝你與我一起共享這本 為自己發聲

也衷心希望每個人都能忠於自己,溫柔真實地說出內心話。

我們下次見。

 

歡迎您分享本篇文章,請記得標明出處。All right reserved.

原文:And the Good News Is…: Lessons and Advice from the Bright Side by Dana Peri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