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2004年MBA調查報告﹕花落誰家
世界頭號MBA院校的桂冠花落誰家﹖今年這個問題有三個答案。
是的﹐根據《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和Harris Interactive聯合進行的第四期年度MBA畢業生招聘方調查結果﹐今年佔據榜首位置的MBA院校
不是一家﹐而是三家。
像以往一樣﹐此次排名依然只是反映了各所院校對招聘方--亦即MBA人
才買方--的吸引力程度。但是今年的排名方法與以往有了變化﹐目的是
為了避免將所有院校不分青紅皂白地放在一起進行所謂“蘋果和橙子”式
的比較。於是就出現了3個排名表﹕
北美地區19所“全國性”院校﹕來該類院校招聘MBA畢業生的大多是同一
類公司﹐主要是全國性的和全球性的跨國公司。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羅斯商學院(Ross School of Business)佔據了該類院校排名的榜首。
北美地區44所“地區性”學校﹕這類院校規模相對較小﹐來這裡招聘畢業
生的多是本地的公司企業。位居該類院校排名榜首的是印第安那州普渡大
學(Purdue University)的克蘭納特管理學院(Krannert School of Management)。
再就是21所“國際性”學校﹕僅限於那些吸引世界各國公司企業的院校﹐
其中包括8所歐洲學校和13所北美學校。瑞士的國際管理發展學院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簡稱IMD International)在該類院校排名中拔得頭籌。
此次在2003年12月2日至和2004年3月31日這段時間內共有2,849名MBA畢業生招聘者接受了網上訪問和調查。受訪者只對他們最近舉辦過招聘活動的學校進行評分。一所學校進入上述三類院校排名中的任何一個都必須獲得
至少20個招聘者的評分。
新的評分方法基本保留了《華爾街日報》前三次MBA評分所使用的方法﹐
包括招聘者對其所錄用的MBA畢業生在諸如領導潛質?團隊技巧和人機關
係能力等20個重要方面的印象﹐以及學校的“整體吸引力”(所吸引的招
聘者數量)等等。與以往不同的是﹐本次排名中新加入了一個被稱為“加
分行為”的評分因素。所謂“加分行為”是指招聘者“重來某校招聘畢業
生的意願及未來兩年中錄用該校畢業生的可能性”。
改動最大的是排名計算方法。由於舊的計算方法導致排名越來越受到整體
吸引力這一因素的影響﹐因此新的計算方法賦予了印象?整體吸引力及加
分行為相同的權重。實質上﹐過去排名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學校的規模和
招聘者的數量﹐而不是招聘者對學校和學生的感覺。
Harris Interactive Inc.高級副總裁Joy Marie Sever說﹐計算方法變動之後﹐
“排名結果具有了更高的價值。每所學校都可以看到與其他學校之間的共
同之處以及它們在與哪些學校進行競爭﹔招聘者在招聘活動中可以獲知其
他學校的信息﹔有意攻讀MBA的學生可以更容易地對其所選擇的學校進行
比較。”
區分“全國性”院校與“地區排”院校的因素都有哪些呢﹖主要因素之一
是它們所吸引的招聘者的數量。根據調查結果﹐一所全國性學校平均吸引
331個招聘者﹐而地區性學校平均僅吸引81個招聘者。
對全國性學校打分的招聘者大多是美國東部地區的公司﹐它們招聘的多是
高級管理職位﹐其提供的薪水也最高--23%的全國性院校畢業生的招聘
者稱他們的基本年薪為100,000美元以上﹐而開出同等薪資水平的地區性院
校畢業生招聘者只有8%。
全國性院校排行榜中院校的畢業生接受的招聘職位多傾向於投資銀行?戰
略規劃?風險投資和私人資本運營。地區院校畢業生的應聘領域則主要是
基本財務?市場營銷?銷售以及運營/供應鏈等。
兩所頂尖學校
儘管分別在兩個排名榜中佔據第一位置的兩個北美商學院可能吸引不同類
型的招聘者﹐但是它們在其他方面卻極為相似。它們最明顯的共性是﹐它
們皆是處於美國心臟地帶的大型公立學校﹐並且在體育運動領域都居於前
10名之列。
密歇根大學和普渡大學的MBA計劃在運營管理方面都勝過其他學校﹐並且
傳統上它們與製造業保持了緊密的聯繫。兩所學校都日益重視跨學科課
程。在密歇根大學﹐商學院與自然資源與環境學院(School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在社會和環境責任的課程上面有著緊密的聯繫。普渡大學的克蘭納特管理學院與該校的生命科學等技術型學院的聯繫也越來越緊密。
兩所學校在國際商務方面都不是特別出名﹐這反映出學生的全球視角不是
大多數招聘者的首要考慮因素﹐特別是對在美國開展業務的公司而言。
但是招聘者對這兩所學校學生的行為準則和謙遜品質都予以了高度評價。
在對密歇根大學評分時﹐醫藥生產經理史蒂芬.哈維爾(Stephen Havel)說﹐
“密歇根大學MBA學生在快速理解問題方面的能力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尤其在供應鏈和運營事務方面。他們的社交能力很強﹐並且務實﹐不像某
些學校的學生會說﹐“看我﹗讓我證明給你看我能做什麼。”
受訪者埃里克.歐德羅得(Eric Oldroyd)是零售行業的一位財務經理。他對
普渡大學的就業安置辦公室?教室中的前沿科技以及相對較小的班級規模
的印象最為深刻。
當然﹐普渡大學和密歇根大學商學院之間仍然有著巨大的差異。比如﹐密
歇根大學在學生的多樣性方面享有更高的聲譽﹐該學校擁有更多的女性和
少數族裔學生﹐而克蘭納特管理學院有半數學生之前在工程和科學領域研
修﹐他們中的大多數是男性。
密歇根大學的MBA規模遠大於普渡大學﹐前者擁有大約850名全日制學
生﹐而克蘭納特管理學院只有大約300名。實際上﹐規模是這兩個北美學
校排名的一個主要區別。全國性院校排行榜上的MBA院校規模相對較大﹐
並且集中在東西兩岸﹐特別是東北部大學佔了很大一部分比例。這些學校
大多數都是私立的精英學校﹐包括所有6所擁有商學院的常青藤聯盟會員
學校。
地區性院校得分更勝一籌
地區性院校大多數規模相對較小﹐其中私立和公立學校數量比較均衡﹐學
校所在地理位置分佈比較廣泛。
地區性院校平均起來幾乎在所有方面都獲得了招聘者更為積極的評價。因
此﹐與全國性院校相比﹐地區性院校與招聘者的關係可能更為密切也就不
出乎人們的意料了。與全國性院校相比﹐它們還吸引了更多的校友回校招
聘。
招聘者認為許多地區性院校具有平等協作和以團隊為中心的特癥﹐並在個
人道德規範?正直以及務實和綜合發展方面給這些學校的學生打了很高的
分數。例如﹐在地區性學校排名中名列第四的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史密斯商學院(Smith School of Business)獲得最高分的是學生的正直﹐其次是團隊技能和與公司文化的融合。
這在其中一位受訪者--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的產品專員保拉.西西
瑞(Paula Cecere)看來並不奇怪﹐她說﹐“我在史密斯商學院招聘學生時﹐
時刻感受到校園存在的團體和團隊氛圍﹐我認為這在商界是一個重要的品
質﹐因為許多行業都存在著跨部門的團隊。”西西瑞女士也是馬里蘭大學
的畢業生﹐她補充說﹐“這裡的學生當然也相互競爭﹐但是與其他一些商
學院不同﹐這裡的競爭沒有到殘酷無情的境地。”
金
伯利.薩里姆(Kimberly Salim)是Regions Financial
Corp.的一位財務顧問﹐她對母校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也有著同西西瑞一樣的感受。她說﹐“該校的歐文管理學院(Owen Graduate School of
Management,
地區性院校中排名第二)的課程非常注重培養團隊能力﹐而當前大多數公司﹐尤其是我們的公司﹐將團隊協作能力的重要性放在GPA和GMAT分數之前。”
在許多學校﹐特別是全國性院校排名中的學校﹐其學生在招聘者面前表現
出了錯誤的態度。這正是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安德森學院
(Anderson School)在全國性院校排行榜中位居末席的一個原因。一位受訪
者?投資銀行Waveland LLC的研究經理達任.維森(Darren Whissen)說﹐
“安德森學院的MBA顯然很強﹐但是我發現這裡的學生有些傲慢﹐在面試
過程中表現得很沒有禮貌。舉例來說﹐我面試的幾個學生在第一次面試時
就向我提出了薪金要求。”
在《華爾街日報》的此次調查中﹐招聘者重復使用了“挑釁”?“自命不
凡”?“傲慢”等詞語描述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及其學生
的主要缺點(該學校在全國性院校排名中名列第13位)。一位招聘者在今
年的調查中這樣說道﹕“大多數學生都自我膨脹。”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感覺。其中一位受訪者?來自Parthenon Group的
顧問蓋茨.布瑞恩特(Gates Bryant)說﹐“我認為哈佛實際上有很多優秀的
人才。問題在於一些哈佛的畢業生懷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他們希望馬上就
能管理項目和團隊。”
布瑞恩特在哈佛和達特茅斯大學(Dartmouth College)的塔克商學院(Tuck
School of Business, 今年排全國性院校第三﹐去年第二﹐在最初兩年排名榜
首)招聘畢業生時發現﹐兩個學校的學生有著明顯的區別。“與哈佛畢業
生相比﹐塔克商學院的學生的國際化色彩較淡﹐職業經驗也沒有那麼多樣
化”。但是他說﹕“塔克的畢業生具有更強的分析能力。儘管哈佛學生對
概念的理解能力很強﹐但是他們在執行具體市場調研或財務數據分析方面
則顯得比較遲鈍。”
斯
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商學院(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在這次調查中獲得了受訪者比較積極的評價。該院在全國性院校排名中名列第十。以前該學院許多學生鐘情於網絡公司的名利並渴望自己創業﹐
這一點讓招聘者心灰意冷。但是後來﹐該商學院改變了其就業服務中心的管理﹐
開始日益受到招聘者的歡迎。
一位招聘者在今年的調查中表示﹐“斯坦福在最近幾次排名中情況不好。
不過當工作崗位本就稀缺時﹐雇主是無需向學校乞要學生的。”
另外一位招聘者補充道﹕斯坦福的學生與以往相比對招聘者更加敬重﹐這
也許是因為互聯網泡沫的破滅﹐也可能是因為學校的錄取程序得到了改
善。”
此次調查中﹐斯坦福在錄用“明日之星”的可能性?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
題能力?領導潛質以及戰略思維方面所獲的分數最高。
不佔地利
康
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強生管理學院(Johnson Graduate School of
Management)在常青藤盟校中排名居末﹐在全國性學校排名中僅比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高一個位次。招聘者面臨的重大障礙是﹕位置?位
置?位置。
康乃爾大學的學生有多樣的背景﹐並且表現高於平均水平﹐受訪者托貝
斯.哈特曼(Tobias Hartmann)說﹐“該學校的MBA課程非常實用﹐並且在
現實世界中的可用性很強。” 托貝斯.哈特曼是Reed Elsevier PLC子公司
LexisNexis的副總裁。“該學校的弱點是它的位置太偏遠了。我們在西雅
圖﹐這里沒有到紐約州伊薩卡的直航航班﹔因此到那裡去很費時間。”
強生學院的管理者對這樣的抱怨心知肚明。該學校過去兩年採取的解決方
案是﹕專機接送招聘者。
康乃爾大學免費接送紐約?波士頓?芝加哥等地的招聘者﹐所用飛機由兩
位校友和該校最大的公司贊助人S.C. Johnson & Son Inc.提供。這種策略在過去取得了成功﹐2003年該校收到了24個錄用通知﹐而今年則收到了14
個。根據明年春季MBA就業市場的狀況﹐康乃爾大學可能會再次整體接送
招聘者。
附錄﹕《華爾街日報》MBA學校排名
北美地區全國性院校﹕
1. 密歇根大學(羅斯商學院)
University of Michigan (Ross)
2. 卡耐基-梅隆大學(泰珀商學院)
Carnegie Mellon (Tepper)
3. 達特茅斯大學(塔克商學院)
Dartmouth (Tuck)
4. 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Wharton)
5. 芝加哥大學(商學院)
University of Chicago
地區性院校﹕
1. Purdue University (Krannert) 普渡大學(克蘭納特管理學院)
2. Vanderbilt University (Owen) 范德堡大學(歐文管理學院)
3. Ohio State University (Fisher) 俄亥俄大學(菲舍爾商學院)
4. University of Maryland (Smith) 馬里蘭大學(史密斯商學院)
5.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Marriott) 楊百翰大學(麥里特學院)
國際性院校﹕
1. IMD International 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
2. University of London (London Business School) 倫敦大學(倫敦商學院)
3. Escuela Superior de Administracion y Direccion de Empresas (ESADE) 西班牙ESADE商學院
4. HEC School of Management, Paris 巴黎HEC管理學院
5.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loan) 麻省理工學院(斯龍管理學院)
香港時間2004年09月23日15:32更新
http://chinese.wsj.com/big5/20040923/biz152642.asp
亞洲MBA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1004 期
作者:楊少強、呂燕智
一九○八年,美國哈佛大學董事會決定成立商學院,同時要求入學者需具有學士資格,第一年僅招收正規學生三十三人。這是全球第一個企業管理碩士(MBA)學
系的發跡,當時主導此事的哈佛大學校長艾略特(Charles W. Eliot)恐怕壓根兒也沒想到,一門龐大的產業就此誕生。
和
九十九年前相比,如今的MBA已是一門大規模製造業,目前全球有超過一千七百所商學院,每年申請就讀MBA的學生人數超過二十四萬,甚至還有許多機構每年
製作全球各商學院排行榜,以供有志MBA者選擇學校時參考。二○○七年最新出爐的排行,就是英國《金融時報》一月二十九日公布的「全球MBA百大排行調
查」。
在《金融時報》這份調查中,今年奪冠的,並非是當年首開MBA先河的哈佛商學院,而是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Wharton),
這已是該校連續四年名列第一,位居第二的是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第三名則由哈佛商學院以及史丹佛大學商學院並列,英國的倫敦商學院則是排名第五。(見左
表)
上海中歐再推進十名 超越麻省理工、劍橋
綜觀這份「全球MBA百大排行調查」,上榜的絕大多數仍是歐、美等大學商學
院,亞洲則只有四所進榜,其中三所都位於新加坡,包括第七名的法國Insead新加坡分校、八十一名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新面孔是新加坡南洋商學院,
以黑馬之姿,首次入榜就站上第六十七名。 第四家進入「全球MBA百大排行調查」的亞洲學校,則是位於上海浦東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CEIBS),該校去年還只排名二十一,今年卻一舉超越麻省理工學院(MIT)、劍橋大學以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等名校,進步到第十一名。
一
九九四年,中國外經貿部和歐盟合作成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時,該校還是用所謂「借雞生蛋」(引進海外師資來授課)、「借窩生蛋」(租借其他學校校區)的克難
方式來培養MBA,但在七年後的二○○一年,該校就首度打進《金融時報》「全球MBA百大排行調查」,今年排名更凌駕眾多歐美名校,這個中國第一所「中外
合作」的商學院,進步速度之快就和近年來中國高度經濟成長一樣令人稱奇。
《金融時報》的「全球MBA百大排行調查」主要用三個面向來評價各商學院:學生畢業後進入職場表現(包括平均年薪、三年內薪資漲幅、畢業三個月內找到工作的比例等)、學校組成(女性教師及學生比例、外國教師及學生比例等)、師資水準(教師有博士學位的比例)等。
以薪資成長幅度來看,亞洲的MBA學生似乎較歐美學生有賺頭。比較近兩年的變化可發現,亞洲這四所入榜學校的MBA畢業生,平均年薪提高超過一○%,然而全球前二十大的歐美MBA畢業生,這段期間平均年薪也不過成長五.五%。(見下圖)
薪資增幅亮眼 拉抬亞洲學校排名
薪
資指標大幅提升了亞洲學校的排名。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為例,學生畢業三年後平均薪資成長幅度居世界之冠,達到一五九%,而畢業生的薪資也絲毫不比歐美名校
遜色。目前該校畢業生平均年薪為十四萬六千四百一十美元(約合新台幣四百八十三萬元),比耶魯(Yale)、麻省理工學院等名校MBA畢業生的平均年薪還
要高。
二○○六年尚在百大之外的新加坡南洋商學院(去年排名第一百零二名),今年也是藉著高薪資成長率躍入榜內。《金融時報》的調查顯
示,該學院的畢業生平均薪資成長幅度高達一一○%。該學院院長黃海教授,在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訪問時表示,薪水增加幅度提高,很可能是因為他們的畢業
生大都在快速發展中的國家如中國、印度工作,而那裡所提供的職位和薪水都很好。
不過以薪資來說,最紅的還是史丹佛大學商學院,該校MBA畢業生平均年薪在「全球MBA百大排行調查」高居第一,達十六萬七千美元(約合新台幣五百五十萬元),是南洋商學院(平均年薪七萬四千美元,約合新台幣二百四十三萬元)的二.二六倍。
然
而整體來說,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還是全球MBA排行中的第一把交椅,事實上該校不僅在MBA排名第一,在EMBA(高級經理企管碩士)排行上多年來也
是穩居龍頭:據《金融時報》在二○○六年十月公布的「全球百大EMBA調查排行」,前兩名名次跟本次MBA調查一樣,分別是賓州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而香
港科技大學商學院高居EMBA排行第三,第四與第五名分別是紐約大學Stern商學院和西班牙的Empresa商學院。(見右表)
儘管今年《金融時報》的MBA百大排行中,只有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來自中國。但在EMBA榜上中國學校卻表現不俗。
中國表現亮眼 三校EMBA入榜前二十大
在「全球百大EMBA調查排行」中,前二十名中就有三個中國的學校,除了前述的香港科技大學,另外兩家分別是香港中文大學(排名十五)以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排名十七)。
若
以薪資的角度來看,究竟是該選EMBA(先工作再讀書)還是MBA(先讀書再工作)呢?舉兩者皆上榜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為例,學生畢業後三年平均薪資漲
幅,EMBA為八○%,但MBA卻是一五九%。就這點看來,MBA似乎是較划算的選擇。不過,以這角度去解釋EMBA畢業生的薪資漲幅不如MBA,也不盡
全然如此,因為MBA畢業生起薪較低,相對漲幅大。但上述數字仍提供了參考。
此次《金融時報》調查報告也捎來了MBA市場復甦的好消息。「這個市場目前非常強勁,MBA又再度回春了,」美國「畢業生管理許可委員會」(GMAC)主
席威爾遜(Dave
Wilson)如是說。GMAC向來負責蒐集全美商學院申請人數資料,其統計數據顯示,去年有六五%的商學院表示申請MBA的人數增加,而相較於二○○四
年與二○○五年分別只有一九%與二一%。
申請人數回升 大環境改善,擺脫兩年低潮
威爾遜解釋,回春的因素有很多,不過一直以來當大環境經濟情況改善時,總會致使MBA申請人數增加。當未來景氣樂觀,企業主通常會較積極進行校園徵才,並且願意提供畢業生較優渥的薪資。
多
次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文章的著名管理學者、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榮譽教授明茲柏格(Henry
Mintzberg),曾如此辛辣的批評MBA教育:「MBA因為錯誤的原因用錯誤的方式教出錯誤的人。」、「受過MBA教育的人都應該在自己的前額紋上
骷髏和交叉骨頭標誌,下面再註明:『本人不能勝任管理工作。』」只不過名校MBA畢業生「錢」途似錦,MBA又已成各校重要生財管道,可以想見這門已有九
十九年歷史的產業未來仍方興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