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臉書上有Follow一些人, 有些是心理醫生, 有些是咨詢師, 有些從事身心靈方面, 我從他們的文章或建議中收穫很多, 貼出他們的臉書頁, 和大家分享. 如果你也有不錯的, 請留言分享喔!!!
Niseema Tsai
~『共情——世間最好的心理治療處方。我的情緒,你看到了它,理解了它,我們之間就產生了連接、感覺到親密。如果我不能表達它,你也不能看見它,我們兩個一起回避了它,我們之間就只能有一種厚厚隔閡,你走不近我,我走不近你。情感被堵住,隔閡就產生了。情感被分享,能量就流動了。』
有很多過度強調正能量的患者,
都會無意識地要求自己:
✽要開心、要正能量。
✽要給身邊的人帶來開心。
✽不要影響氛圍也不要影響別人的心情。
✽要堅強,不要給別人填麻煩。
✽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給大家,
要保持自己正能量的狀態,時刻做別人的開心果。
✽要做小太陽,充滿光與愛。
仿似開心、積極、陽光、好形象、堅強、正能量才是對的,
才是我們應該做的,應該追求的。
悲傷、消極、糟糕形象、脆弱都是應該盡量消除的。
所以每當與人在ㄧ起的時候,
正能量擁護者就想盡辦法努力去創造開心。
可是,當你做這些的時候,他們真的是由衷地,
從內心深處感覺到開心嗎?
與人群相聚,你都去充當正能量,
回到家你難以言表的失落,
卻分明告訴你——你扮演的是假正能量。
所以人們發明了一個很好的詞來表達自己的心情:
假期後抑鬱癥。
在人群中,每次你都努力表現,帶著刻意或無意,
展示了最好最陽光最棒的部分,讓人覺得你好開朗。
或者表現了你很善解人意的部分,
讓人覺得你很善良,很熱情。可是每次回到家,
你難以言表的孤獨,又在告訴你,你認識那麽多人,
可沒有一個人在你心裏,沒有一個人跟你是親近的。
我想,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很多時候:
越是快樂,越是悲傷。
越是歡樂,越是失落。
越是表現合群,越是孤獨。
當然,不是所有時候都是這樣的。
一個人若失戀了,按照傳統思路,最好帶他去看了部喜劇片,
因為別人難過的時候,要哄他開心嘛。
然而,人內心的悲傷,無法通過假快樂來排解。
在有悲傷的時候,越是要求自己快樂,
悲傷越是被堵住,感受就越是明顯。
所以越是用快樂來填補悲傷,悲傷就會在快樂離開後強烈反彈。
悲傷被堵住了,你跟別人之間,也不可能有真正的連結,
人與人之間是通過感受的表達來連接的。也就是:
有一種情緒,縈繞在心間,你看到了它,理解了它,
我們之間就產生了連接。如果你能替我表達了出來,
我們之間就產生了親密。
這就是共情——世間最好的心理治療處方。
我有一種情緒,縈繞在心間。如果我不能表達它,
你也不能看見它,我們兩個一起回避了它,
我們之間就只能有一種厚厚隔閡,
你走不近我,我走不近你。
情感被堵住,隔閡就產生了。
情感被分享,能量就流動了。
情感被堵住的情況很多:理性會堵住情感。
你會見到很多理智的人,知道很多事情該怎麽做,
知道怎麽利益最大化,能給你很多建議。
但是你就是感覺靠近不了他,
因為他的感受被堵者,沒有表達。
反向會堵住情感。明明是這種感受,卻非要表達另外一種。
這時候你會發現你也感受不到他。
媽媽怕傷害孩子,在難過的時候強顏歡笑,
孩子感受到的並不是快樂,而是感覺不到媽媽。
而情感流動的方法卻只有一個:選擇真誠。
當我發自內心真正快樂的時候,我把快樂分享給你,
你感受到了我的快樂,我就會感覺跟你很親近。
比如我,夢想實現的時候,交了新朋友的時候……
如果你被我的快樂感染,由衷地跟著我一起快樂,
替我感覺到快樂,我就會更快樂,這時候我的快樂就在流動了。
但是如果你沒有接得住我的快樂,我的快樂被堵住。
比如你嫉妒我,或是輕視我,或者你對快樂有禁忌,
你可能就會說出:這有什麽好高興的,不過是僥幸罷了。
這時候你發現你的快樂就像是被澆了冷水一樣,
瞬間凝固成空氣的形狀。
如果我悲傷的時候,我能把悲傷分享給你,
你感受到了我的悲傷,並理解了它,你靜靜地陪我一起悲傷,
允許我悲傷,我的悲傷就會流向你,你就會替我消化它,
我的悲傷就流動起來了。
比如我孤獨的時候,自卑的時候,
挫敗的時候,絕望的時候,失落的時候……
有個人傾聽、陪伴,並理解,是件非常幸福的事。
當我悲傷的時候,如果我不能允許自己悲傷,
我就無法表達悲傷。
如果你不能允許自己悲傷,
你就不會允許我悲傷,你就會安慰我別悲傷,
用“別想那麽多”、“開心點”、“帶你看電影去”等話來堵住我,
這時候悲傷就成為了我們之間的禁忌,無法流動。
一個人能量流動的狀態,就是快樂的時候快樂,
悲傷的時候悲傷。這時候他跟人建立了連接,
感受到的就是喜悅,而不是快樂。
一種從內心深處生出來的力量和感動,
一種從內而外的幸福感。這種幸福感就是:還好有你。
能量流動的人就是有活力的,喜悅的,幸福的。
他能做自己,他身心一致。
而一個人一旦有了“不能悲傷”的禁忌,
他就開始了身心不一致的分離。
有的人很熱情幫助別人,讓別人感覺他真友善,然而,
當她嘗試揭開真實的面孔,內心是很計較的
原來,他是那麽的怕被不喜歡了,
所以使勁的隱藏自己的計較與自私。
他不允許自己自私,所以他就把自己自私的那一面完全隱藏起來,
表現得特別無私,一點都不計較,給我們一個過於熱情善良的假象。
可也總給我們距離感。
而人之所以身心不一,
就是因為他的潛意識裏感受到了分享和敞開的危險。
這種危險,來自於我們潛意識裏的認識:
悲傷會打擾到別人,是不被歡迎的。
消極是負能量,是不被歡迎的。
哭泣是軟弱的表現,是不被歡迎的。
自私是壞人的表現,是不被歡迎的。
軟弱的人都該死,是不被歡迎的。
而這些認識,則來自於我們的早年經驗。
在我們小時候,這些負面的東西,
我們的爸爸媽媽根本承受不了,他們自己都不允許自己有,
也不允許你有。所以他們不會看見你的負面,
不會允許你的負面。每當你有軟弱和悲傷的表現的時候,
他們就會想盡辦法阻止你:
強行打斷。不許哭。使用命令、控制、威脅等方式
強行阻止你的悲傷和軟弱。
婉轉打斷。帶你去玩、買禮物,看看這個那個。
打斷你的悲傷,強迫你注意別的。
我們習得了正面感受是安全的,被喜歡的。
負面感受是危險的,不被歡迎的。
所以我們總是願意表現出好的一面,不願意表現出壞的一面。
總是喜歡表現出開心一面,不願意表現出難過一面。
總是喜歡表現出堅強的一面,不願意表現出脆弱的一面。
久而久之,我們忘記了自己其實是有悲傷的,
忘記了自己也有脆弱。我們即使自己知道了,
也不願意歡迎它,也不願意讓別人知道。
我們習慣了把快樂留給別人,把悲傷留給自己。
我們習慣了把堅強留給別人,把脆弱留給自己。
可是每個人都有悲傷時刻,每個人都有軟弱時分。
你不展示它,不分享它,你就隱藏了真實的自己。
這就意味著我們不再真誠,你有了很厚的保護殼,
是不真誠讓你跟別人之間有了隔閡。
也許你不能跟每個人都分享你的悲傷,
可是你可以跟願意接納的人去敞開,去分享。
你只需要跟幾個人建立親密連接,一生就夠了。
敞開自己,如果被別人接住了,
那是流動的,親密的,通透的,舒暢的。
願你不僅有正能量和堅強,更有悲傷和脆弱。
願你不僅能去吃喝玩樂,更有地方可以大哭一場。
也願你別再過度強調正能量,讓別人也可看到你的脆弱和悲傷。
只有找回這種了分享自己的悲傷和軟弱的能力。
你才能找到真正的愛,找到真正的溫暖,找到滋養,
找到補充,找到活力,也找回你自己。
文字:叢非從
******
『一個人過度犧牲自己,長期讓自己受委屈,既不會讓自己感覺幸福,也會讓身邊的人產生愧疚、壓抑的情緒。過度犧牲自己,成全別人,會讓對方的生命承受不能承受之重。不管對方是伴侶、是父母還是孩子。』
有一種付出,叫華人式的付出:“犧牲式”的付出,
在東方家庭關係非常常見。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個人失去了自我,
完全為了別人或者孩子而活,這個人活得既壓抑又隱忍,
他/她的口頭禪是:“我還不都是為了你!”
犧牲式的付出,不會給任何人帶來幸福,
這已經不是一個誰為了讓誰活下來
就需要犧牲自己幸福的年代了,過度犧牲自己,成全別人,
會讓對方的生命承受不能承受之重。
不管對方是伴侶、是父母還是孩子。
犧牲意味著傷痛,意味著不公不平等。
只要有傷痛和不公,就會希望獲得代價和補償,
一旦想獲得代價和補償就會破壞兩個人的關系
甚至整個家庭關係。
華人的家庭的特色就是會生產出
為了孩子過度犧牲自己的母親,
過度的犧牲不是愛,是不能承受的負擔。
相信很多子女一定聽過自己媽媽這樣的抱怨:
“我捨不得吃,捨不得穿,什麽都給你們好的,
起早摸黑地幹活都是為了你們,為了這個家,
你卻這樣不懂事,真讓我傷心。”
也許是舊社會觀念的複製,認為母親或者女人就應該為了家庭,
為了子女犧牲自己,奉獻自己,也許是母性使然,
母親會愛護孩子,熱愛家庭,為了家人任勞任怨,
不斷付出,委屈求全,總之母親這一角色
總是與奉獻和犧牲連繫在一起,但是一個人過度犧牲自己,
長期讓自己受委屈,既不會讓自己感覺幸福,
也會讓身邊的人產生愧疚、壓抑的情緒。
有一則新聞引起廣泛的熱議,有一個單親母親,
從兒子大學聯考一直陪讀到兒子考研究所。
孩子兩次考研兩次失敗,為了母親,他還想再考。
但嚴重的抑鬱癥,使他再也考不下去了,
孩子持刀自殘,母親奪刀相救,
結果誤刺母親,險些要了她的性命。
據說這位母親本來是一個性格開朗、工作能幹的主管,
她拒絕再婚,辭掉工作,賣掉房子,
把自己生命的全部都押在了兒子身上。
結果她換來的不僅是孩子考試的失敗,也毀了孩子的人生。
母親為了孩子,過度犧牲自己,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
沒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單自己活得累,
而且還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和負擔。
紀伯倫在《先知的靈光——孩子》中說到: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從屬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孩子也會有自己的選擇和人生之路要走,
他們有自己的自由和思想,那些企圖控制孩子,
那些希望以犧牲自我為條件換取孩子成功的父母,
很有可能會犧牲掉自己的孩子。
而那些給孩子自由成長空間,同時不放棄自己的追求,
努力為自己奮鬥的父母,則會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使得孩子更健康更快樂地成長。
華人的家庭也會生產出為了伴侶過度犧牲自己的妻子,
很多女性會為了孩子過度犧牲自己,
面對伴侶時也常常過度犧牲自己。
來看看以下的故事:
婚姻中的女人放棄了自己的興趣,為了老公孩子的健康,
辭了工作,照顧起全家的起居飲食,
女人因為一心全放在男方身上,婚後也沒有交到多少新朋友,
老公工作忙碌不能陪伴她的時候,她倍感孤單。
隨著老公事業的發展,妻子越來越沒自信而且變得多疑,
常常查看老公的手機,盤問其行蹤,懷疑他和別的女性有染。
同時覺得自己為他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實在不值又委屈。
這使得妻子長期陷於痛苦,又讓另一半不勝其擾。
老公常苦惱老婆總是動不動就對他發脾氣和指責一通,
有時甚至對他進行人身攻擊,妻子常常以“我為了你”為開頭,以“可是我卻什麽都沒得到,你還這樣對待我,
你個沒良心的”為結尾。
過度犧牲是婚戀關係中的一大殺手。
很多女性錯誤地認為:當自己為這個家庭,
為這個男人付出更多的心血,奉獻更多的自我,
就能得到對方更多的愛。
但我們發現,實際上正好恰恰相反。
越是更愛自己的女性(當然這裏的愛自己並不是自私自利,
而是活出自己的生命),越容易擁有一個
更愛自己的伴侶與更美滿的婚姻生活。
而為了父母、家庭、伴侶、公婆、子女而付出一切,
犧牲一切的女性,反而會面對更多的貶抑與指責,
生活不幸福。
如果男女雙方獲得的幸福,是通過女性過度犧牲
(無論犧牲的是她的事業、學業、還是人際關系)而獲得的,
那麽他們的關系不僅不會很穩定、幸福很持久,
往往還會出現問題。
這是為什麽呢?
原因很簡單,犧牲意味著傷痛,意味著不公,
只要有傷痛和不公,就會希望獲得代價和補償,
一旦想獲得代價和補償就會破壞兩個人的關系。
犧牲的女性內心,其實並不是心甘情願地付出,
而是為了有所得而犧牲的,但是得到多少才算公平和滿足呢?
而承受犧牲的男性會產生很多的負罪感,
剛開始他會感謝或疼惜女性的付出,更愛她。
但是時間一久,對對方的疼惜與愛也會減弱,
同時也會因為不堪負罪感、愧疚感的壓力開始逃避。
為了躲避內心的負罪感,
反而會認為女性的付出和犧牲是理所應當的,
是她自己沒有能力的表現,會更加貶低與指責女性。
這就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導致關係破裂。
我們看到很多為了伴侶犧牲的女性,
最後不僅得不到伴侶的愛,還導致伴侶離開她就是這個原因。
在現代社會中仍有一部分女性,
把自己的人生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和伴侶身上,
認為自己是從屬於孩子,從屬於伴侶的。
以為孩子有出息,就是自己有出息;
伴侶事業上獲得成功了,就是自己成功了。
其實這是一種天真的錯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伴侶、子女並不能代表你去創造價值,
一個人對自我價值的尋找與建立,
對生命的探索必須由自己完成。
還有的女性企圖通過犧牲自己的需求來獲取伴侶的愛,
其實這種人並不能夠很好的愛自己,
也註定無法很好的愛他人,
只是以各種各樣變相的方式去控制對方。
她們的口頭禪常常是:
“你看,我為了你這樣,我為了你那樣,
你卻什麽都沒有為我做。”
“我對你這麽好,你卻老讓我傷心……”
其實她們表達的深層含義是:我為了你犧牲了自己的一切,
可是你卻沒有給我完全的回報。
說到底,這些統統不是愛,也不是心甘情願的付出,
而是打著愛的旗號索取,這是一種隱形的要求,
要求物質和情感的等價交換,這是把自己索取愛當成愛對方。
因此,她們會對在伴侶身上的每一點付出記得清清楚楚,
同樣也會斤斤計較,明明是自私地索取愛卻老感覺是自我犧牲,
所以沒有等價回報的時候就成為怨婦,成為受害者。
不過度犧牲,才會有真的幸福
一個女人,首先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存在,
然後才有其他屬性,作為妻子,或者作為母親的角色。
如果你把自我的價值建立在男人和孩子之上,
你自己既不幸福,也會使得男人、
孩子因為要對你負責而承受不能承受之重。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要走,
這條路也是不同於他人的,不管是面對孩子,還是面對伴侶,
女性要學會愛自己,避免過度犧牲掉自己的自由、獨立和幸福。
事實上我們應該認識到:幸福是一種能力,
真正的幸福感並不是來自外部的給予,
而是來自自我內心深處的滋養。
你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
請將尋找愛的觸角伸向自己的世界。
我們是有能力讓自己獲得幸福的,
不必通過自我犧牲的方式獲得。
不要再等待別人來斟滿自己的杯子,
也不要一味地付出討愛,
如果我們能先將自己面前的杯子斟滿,
心滿意足地快樂了,自然就能將滿溢的福杯分享給周圍的人,
也能快樂地接受別人的給與。
從現在開始停止一味付出,拒絕過度犧牲,學會愛自己,
只有愛自己的人才能更好的愛他人,得到他人的愛。
佳文轉載(作者不詳)
心靈對話@Eydis亞蒂絲
曾遇過一位女士,有了穩定交往多年的男友,她對於其他男性朋友,也總保持好友關係,別的男性朋友知道她已有男友,但仍然對她熱烈追求,常常她私底下會收到許多的禮物。
她的身邊許多人私下對她的行為,有許多的質疑或批評,不批評的也會下出指導棋,說已經是有男友的人了,不應該再收別人的禮物。
有天她看著我,小心翼翼的和我說:「你會覺得我怪嗎?」
我搖了搖頭,沒有特別批評,因為我內心明白,她本質是善良的,目前正遇到人生的課題,她看我沒批評她,特別喜歡與我相處。
我和大家一般,也會有疑惑,曾私下詢問她,為什麼不退?男友不會擔心嗎?
她表示:「我男友都知道,他沒有說什麼。我覺得退了不好,禮物丟掉更是浪費。而且,我…覺得我不會結婚。」
她講出了一句重要的話。
讓我領悟到她的人生課題,那是潛意識內的不安,而這層不安全感,來自於她的人生經歷。
她的家庭並沒有一般人美滿,父親是一個非常糟糕的父親,在學生時代因家庭混亂,她日日日受苦,出社會之後她完全獨立自主走女強人路線。
在我眼裡,我感受她是個堅強的靈魂,安排了家庭混亂的課題,並且已經完成了第一個功課,活出力量,自我獨立不需要依靠他人。
後來某天,她和我說,她和男友分了,但她雖然難過,但並沒有感覺到特別失戀的感受。
當她如此說時,我並不感到意外,因為這是注定的結局,分開事實滿足或著說緩解了潛意識內的不安。
她為何沒有感到特別難過?
因為她會覺得自己--冥冥之中,已經有感覺她會和男友分手,所以她早有心裡準備,在離開的時候不會讓自己太難堪。
我想點出她內在最終的信念,問她:「你是否覺得婚姻很不可靠?」
她以為我會安慰她說沒關係男人再找就有,或是批評她怎麼會把好男友給拋棄,但萬萬沒料到我會這麼問她,她愣了半晌回答:「是的。」
她真的覺得婚姻不可靠,她覺得靠她自己還比較穩定。
當時我只是簡單的提醒:「處理你內在的不安。」我進一步暗示她,當她覺得婚姻不可靠時,那麼找到的所有男人都不可靠。
如果有一個人她覺得婚姻不可靠,那麼生命的狀態:
當她遇到壞男人:
那麼她會強化她的信念,男人真的不可靠!→從此不再談戀愛。
當她遇到好男人:
可以邁入婚姻時,她便會隱隱覺得不安
→下意識的幫自己鋪好後路
→很容易遇到小狀況,潛意識會有情感的爆發。
這裡的潛意識爆發,和實際發生的事並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是長年來自己對於婚姻感情壓抑的不安感。不管哪條路,最終都會走向分手,進而完成那條信念之路。
然而如果旁人覺得她的價值觀與一般大眾不同,很容易開始批評她,此時信念會自動強化加以「保護自己」會覺得自己與對方理念不合,進而產生敵意:
我又沒有傷天害理!
我只是和其他人保持友好關係!
而且另一半都知道!沒有刻意隱瞞什麼!
我並沒有對不起誰!
旁邊的人管得著嗎?
那麼,要明白你有這樣的信念課題,想辦法改正自己的信念,明白的清楚的告知自己,過往的歷史只是你靈魂為自己安排的「故事情節」,現在妳已經看完整個故事,你也得到了最終的寓意。
人生的道路,潛意識帶出的情緒與行為,是藉由信念而出的,當你信念轉換你的人生才能轉換,你想要擁有幸福的婚姻,那麼轉換你的信念:
*婚姻是可靠的。
*自己已經與父母不同。
*自己懂得尋找好男人。
*你的眼光已經超越了當初年輕時的母親。
當你的信念轉換時,你會感到,內在深處的莫名不安會消失。
當信念轉換頻率改變,妳會開始遇到最美好的男人,支持你想要的婚姻,妳也能真正安於這段婚姻裡。當然最終的戀愛結果,也會有所不同。
親愛的,妳不需要壓抑自我的不安,只需要得是明白你行為,來自於你的信念,放鬆下來敞開,活出自我的新道路,別忘了妳真正深處渴望的--一個美好的婚姻。
所以如果妳真的想幫助她走出這段情感,並不是去批評她或是讚同她的最終行為,因為這樣的批評只會強化她潛意識的信念。
有些人會採用「可憐她」,實際上她也並不可憐,她活得很好,不管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有一個強而有力的力量,支持著自我,所以你可能會被她責罵或被認為你並不理解她。
真正的幫助,明白她為何不安,了解根源後,你還需要等待時機,否則她還是體驗她的人生故事,潛意識並不會打開另一條通路。
那時機便是--當她對自己的生命產生疑惑,出現缺口,願意改變時,在那時你可以慢慢的,傳遞給帶給她,更多的光,使人生更幸福的信念。
祝福你與你身邊的人
亞蒂絲
Sach Amrit Kaur
如果,上了一些課,還是走不出生命功課的迴圈,該怎麼辦?
如果,去接受了諮商療癒,在當下覺得被支持,但過陣子又陷入週期般的低落,該當如何?
今晚被問到:做了一些實修功課、能量清理,會不會還是覺得低落?
★★以下,是我的回信:
當然會啊!
我也會有低潮,就像這兩三天一樣,不想動。
但如果不改變它呢?會是如何?
如果不把自己從眼前的狀況拉出來,最糟的狀態會怎麼樣?
有時候,我們生命要的只是允許。
允許自己的各種呈現,並願意靜靜的陪伴。
我沒有想要改變此刻的怠惰低落,我只是經歷。在經歷這樣的狀態裡,懂得了別人,懂得曾經在我眼中應該要拿回力量、力圖振作的人,為何就是沒有力量;於是,心底生出了更多對宇宙的信任、對自己的耐心,安靜的體驗屬於自己的歷程,那是,在想要擺脫的狀態裡,生起的一種安忍。
允許自己!
允許自己可以低落、可以不完美、可以不必用盡力氣、可以不試圖為自己找療癒……當你允許了,妳會發現:妳的內在,突然多了很多空間,有一種溫柔與諒解,會在其中流動。
允許自己的悲傷,可以來去。
允許童年那個無助的孩子,可以走完她的情緒。
以及在那個情緒的底層,把自己看得更清楚,看到真正的心之所欲。
那時,我們才從療癒與未被療癒之中、改變生命與原地踏步的二元之中,真正自由!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內在小孩不單是我們自己,我們的父母同樣如小孩子一般受傷害。即使已經是成人了,他們時常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痛苦,因此他們令自己的孩子受苦。他們是自己的痛苦的受害者,他們的孩子也成為他們的痛苦的受害者了。如果我們沒有轉化內在的痛苦,我們將會傳遞痛苦給自己的孩子。
通過承認內在小孩的存在,與他或她溝通,我們能夠看到小孩回應我們,也會知道他或她開始覺得好過些了。當內在小孩感覺舒服的時候,我們也會感到舒服多了,我們開始感到更大的自由。
那小孩還在那裡,或許仍然深受傷害。我們忽略內在小孩已經很久了,是時候返回內在,撫慰、關愛以及照顧內在小孩了。
取自《和好》
**************************
其實我很驚訝,一行禪師的觀點怎麼會這麼先進?
事實上,我最近看到的某一本心理學的書,就是在探討這個部分。再好的父母,也會忽略孩子的感受,不用對父母太嚴苛,我們是要看清自己小時候的苦,我們便能體會,這份苦,我們的父母也同樣經歷過。
在還沒看一行禪師的文字之前,我也常做這樣的練習。不過,我的路徑不太一樣。因為我實際上會看到很多孩子,不同年齡、不同困難的孩子,都有可能觸發我的童年經驗。於是,我有了許多反思與自我成長的機會。
最後,我已經不需要靠眼前的某個孩子,作為進入我內在的門戶。我會直接跳進我童年的某個時間,像坐時光機一樣,去感覺當時的空氣、光線、味道,還有我內在的思考與情緒。
大人自以為的玩笑話,對孩子來說,常常很不好笑。這讓我理解,一代接著一代的孩子,都在複製這個過程。
一行禪師使用觀想與微笑,化解陳年的苦痛憂愁。希望這個方法,對各位朋友也能起到作用。祝福您!
**************************
療癒內在小孩
【一行禪師】
當還是孩子時,我們非常脆弱,很容易受傷。父親使了一個嚴厲的眼神就會令我們不快樂,母親說了一句強烈的話就會在我們心裡造成傷口。身為稚嫩的幼童的我們,有很多感受但難以表達。我們不斷地試,有時,即使我們找到了可以表達的用語,在我們周圍的大人也聽不到,他們不聽,或者是不讓我們講。
我們可以返回自己內在的「家」,與自己的內在小孩講話,聆聽內在小孩並直接給它回應。我自己一直在這樣做,即使我從父母那裡獲得了愛與關懷,這個修習仍然給與我很大的幫助。那小孩還在那裡,或許仍然深受傷害。我們忽略內在小孩已經很久了,是時候返回內在,撫慰、關愛以及照顧內在小孩了。
觀想五歲小孩
這個觀想可以在坐著或者行走的時候練習,重要的是找一個安靜、一個你覺得舒適、放鬆,最少有五分鐘不會受到干擾的地方。當你吸氣和呼氣的時候,你可以對自己說這些話:
吸氣,我看見自己是個五歲小孩。
呼氣,我對內在的五歲小孩慈愛地微笑。
最初你可能希望講完整個句子,之後你可以只用主要的字句:
我,五歲小孩。
慈愛地微笑。
內在的五歲小孩需要很多慈愛與關注。如果我們每天能夠用幾分鐘,坐下並修習這個觀想將會很有用,非常具有療效並給與自己慰藉,因為我們內在的五歲小孩還是活生生的,非常需要關愛。通過承認內在小孩的存在,與他或她溝通,我們能夠看到小孩回應我們,也會知道他或她開始覺得好過些了。當內在小孩感覺舒服的時候,我們也會感到舒服多了,我們開始感到更大的自由。
內在小孩不單是我們自己,我們的父母同樣如小孩子一般受傷害。即使已經是成人了,他們時常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痛苦,因此他們令自己的孩子受苦。他們是自己的痛苦的受害者,他們的孩子也成為他們的痛苦的受害者了。如果我們沒有轉化內在的痛苦,我們將會傳遞痛苦給自己的孩子。所有的父母都曾經是五歲的小孩,脆弱以及容易受傷。
父親和我不是真的兩個分離的個體,我是他的延續,所以父親在我之內。幫助在我之內的父親、也就是這名五歲男孩,就是在同一時間幫助我們兩人;幫助仍然在我之內的母親、這名五歲女孩,就是在幫助她轉化,成為自由的人。我是母親的延續。那名曾經受過很多傷害,承受很多痛苦的小女孩,她仍然在我之內。如果我可以轉化以及療癒內在的父親與母親,我同樣可以幫助在我身外的父母。這個觀想孕育的慈悲與理解不僅令自己直接受惠,在我們父母之內的五歲小孩同樣受惠。
關於理解,我們講了許多,有比我們所講的更深入的理解嗎?當我們微笑,我們知道,我們是為母親與父親微笑,幫助他們釋放痛苦。如果我們能夠如此修習,那麼那些令人煩惱的問題都沒有意義了,例如:我是誰?我的母親是真的想要我嗎?我的父親是真的想要我嗎?我的生命有什麼意義?
我們無需返回自己的出生地,到愛爾蘭或者中國去尋找自己的根。我們只需接觸自己身體的每一個細胞,我們的父親、母親以及所有的祖先都真實地存在於我們身體的每個細胞裡,甚至存在於我們身體內的細菌。所有的祖先、所有眾生以及被稱為非眾生的,已經給與我們覺醒的理解。我們是父親也是孩子,有時我們展現為父或母,有時我們展現為孩子。當一顆芭樂長出時,就有芭樂種子在它裡面,所以它同時也成為母親或者父親。我們可以如此修習:
吸氣,我看見父親是個五歲小孩。
呼氣,我向那五歲小孩——我的父親微笑。
父親,五歲大。
慈悲地微笑。
成為父親之前,你的父親曾經是五歲的孩子。作為五歲的男生,他很脆弱,很容易被你的祖父或祖母,以及其他人傷害。因此,如果有時候他很粗暴,或者不可理喻,可能是因為在他之內的五歲小孩曾經受過這樣的對待,可能在他年幼的時候曾經受過傷害。
如果你明白這一點,或許你就不會再向父親發怒,而對他生起慈悲。如果你有父親五歲時候的照片,你可以在觀想的時候看著照片。看著五歲時候的他,隨著吸氣和呼氣,你會看到五歲的小孩還在父親之內,也在你之內。
當你的母親還是個五歲孩子時,她同樣脆弱,容易受傷害。她可能很容易就忘卻了受過的傷害,也沒有老師或者朋友幫助她療癒,因此傷口與痛楚仍留在她之內。這是為什麼有時候,母親會對你不仁慈。如果你可以看到母親是一名脆弱的五歲女孩,你會很容易慈悲地原諒她。這名五歲的小女孩,一直在你母親之內,也在你之內。
吸氣,我看見母親是個五歲小孩。
呼氣,我向受傷的五歲女孩——我的母親微笑。
母親,五歲大。
慈悲地微笑。
如果你還是個年輕人,修習療癒你的內在五歲小孩很重要。不然,如果你有孩子,你會將你的受傷小孩傳遞給你的孩子。如果你已經在傳遞你的受傷小孩給你的兒子或者女兒,也不是太遲。你現在就要開始修習,療癒自己的內在小孩,同時幫助你的子女療癒你已經傳遞給他們的受傷小孩。
所有人,父母以及孩子,可以一起修習療癒在自己之內以及在子女之內的受傷小孩。這是一項迫切的修習。如果我們能夠成功修習,就能夠重建我們與家人之間的溝通,就可以取得互相理解。
我們在自己的孩子之內,我們將自己完整地傳遞給他們。我們的兒子、女兒是我們的延續,兒子、女兒就是我們自己,他們會將我們帶到遙遠的未來。如果我們有時閒,以慈悲與理解愛我們的孩子,他們將能獲益,能夠為自己、為他們的孩子以及未來的後代建立更美好的未來。
以上文字取自
和好:療癒你的內在小孩(二版)
蘇絢慧隨想文字空間
#當初在一起的理由消失了,然後呢?
有時候,人需要「感情」,是因為某些原因或理由。例如:「我想離開原生家庭,所以我必須先找個人帶我走,給我後生的依靠。」
或是:「我什麼都有了,獨缺愛情,所以我只要有個對象,我的人生就完美了。」
也可能是,「我想得到安全感,即使不是我所愛的,但他可以讓我感覺到安心,不會讓我害怕被背叛,那就這樣吧!我不想再尋尋覓覓,經歷不穩定。」
或是,「我想證明我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我能夠對另一個人付出,讓那個人變得很好,這就是我存在的價值。」
所以,有些人想要「愛情」是來解決某些生活問題。而另一些人想要「愛情」,是要來點綴人生,讓自己完美。
但為了某種理由或需要,而找了一個人進入關係,以為可以得到解決,是終究不會如願的,甚至可能被這樣的理由,反噬,動彈不得,得不償失。
就像是,本來想迴避某個坑,卻因此跳進另一個坑。而不管是這個坑或那個坑,人終將會在這些坑洞裡,跌得四腳朝天,也跌出自己一身的坑坑疤疤。
而不管我們因為什麼樣的一個理由,讓自己義無反顧的進入愛情關係,甚至建立婚姻關係,都不意謂著如此,我們原本害怕的問題就會消失或解決。
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的,還是會在關係裡,看見自己的沒有價值。
覺得自己孤立無援的,還是會在關係裡體認到自己的孤立無援。
覺得自己無法自立的,還是會在關係裡持續的害怕自立。
覺得自己想要一個家,還是會在關係裡找不到自己認同的家。
或許,我們真正要學會的,不再是去想像透過關係或婚姻,可以解決自身的存在議題及隱藏內心的坑坑疤疤,反倒是,知道愛情或婚姻關係,都不是不變的存在,它們(關係)有自己的生命歷程,有自己的氣息,也有自己的壽命。
這(關係)雖然不能置之不理,總要給予好的照顧和滋養,但當一切已經無法力挽狂瀾,所有的遺憾也相繼而生,那麼,適時接受它的氣數變化,也調解內心面對它的態度和距離,或許是我們最能找到空間,仁慈善待分離後的生命,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於對方。
為什麼我們愛得那麼累?
為什麼愛常讓我們傷痕累累?
這是因為我們的生命都深深受到童年時期家庭關係的影響,這些心理創傷的烙痕就像是埋藏在心裡的未爆彈,等到愛情來敲門之後,才不停地被觸發、引爆開來,稍不留神,就可能被炸得粉身碎骨。
愛情,其實源自於一場幻覺,這個幻覺是一個從小渴望完全被愛的孩子,所投射出來的對於理想愛情的想像,期盼有那麼一個完美情人,能夠義無反顧地永遠無條件接納我,給予我最安全的依靠和愛的保證。
然而每個人都不完美,當然也不會有所謂的「完美情人」。但我們卻還是無法放棄對完美情人的期待,甚至開啟一段段如輪迴般的愛情遭遇。
在愛戀的苦痛中,先願意保全自己,不把自己推向毀滅邊緣,我們才能真的自救,往自我療癒的方向求生。我們最終都要能夠洞察,愛是從自己內在而生的真理。
外求的愛,甚至控制強迫而來的愛,都容易讓我們處於依賴狀態,並不會讓我們真實感受到愛。
只有在愛情的依戀中,真正地與自己相遇,學會接納一個不完美的自己,試著成為自己最義無反顧的支持者及關愛者,也才有機會遇見最美好的愛情。
摘自——完美情人不存在|蘇絢慧最新作品
鄧惠文
海苔熊
回首一下從出生以來到現在的這些日子,你是否經常有下面這些感覺?
1缺乏安全感
2覺得生活失去控制感
3對自己沒有自信的感覺
4在工作家庭或者是人際關係上有挫敗感
5找不到自己的認同感
6總是覺得孤獨寂寞
7失去人生的方向
8覺得自己的人生白走了一回
其實上面這八種感受,分別對應到你人生的八個重要任務。根據Erik Erikson的發展理論,人生分成八個階段,每個階段有你需要面對和處理的生命課題,如果你過了那一關,那麼就可以變得更安穩,更成熟。
相反地,如果你沒過關,這個問題會持續在晚年的日子裡面,不斷地糾葛你。
事實上,對我來說,孤獨和不安其實是一輩子的課題,所以這八個任務沒有「真正完成」的一天。活著本身就具有一些基本的焦慮,在這些焦慮裡面,我們經常擔心自己被評價、經常害怕自己的價值會因為沒有努力而被淘汰,但回過頭來,你會發現其實這些種種的擔心,都是源自於對自己的不夠相信。
是啊,或許你在早年的人生經驗當中,遇到種種的磨難,使得你的個性上面有一些抑鬱或者是灰暗的影子,但這並不表示,你就只能擁有這樣的人生。
試著從現在開始,把那些你過去所未完成的任務,慢慢的一點一滴克服,一塊塊地,把那個完整的自己,拼湊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