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巴哈花精 Bach Flower Remedies

英國的Edward Bach醫生是一位知名的醫生,細菌學家與病理學家。他在1900年代因為自身的重症和治療經驗,認為西醫只關注病症而忽略病人的起因 (整體身心靈狀態),是無法真正治癒病人,因而渴望找到更完整的醫療方式。在他尋找更完整的醫療方式的過程中,他發現, 疾病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是一個經年累月的生活習慣和負面情緒累積,是一個心靈(Soul)與心智(Mind)因為失衡而產生衝突的指標。 在愛, 自由與療癒這本書當中,第一部分是自我療癒(Heal Thyself),過去二千多年來,西方文明經歷了極度唯物主義時代,導致我們天性裡的靈性層面和存在的領悟大幅消失。人們開始追求物質享受,依賴世俗的歡愉,卻忘記這些東西都是無常的,因為唯物主義中最大的悲劇,是造成人們厭世的態度,喪失內心真正喜樂,向外求的歡愉與滿足,只不過是暫時的忘卻本身的困境,最後變成依賴,讓我們全都變成了浮士德 (註: 將靈魂賣給魔鬼的煉金師)。 處於厭倦的狀態,其實會讓自己更容易生病; 屈從於人生,會讓我們變成在生命旅途中毫無覺知的旅客; 在唯物主義下,恐懼會因我們對世俗財富重視的程度而相對增加,而對疾病的恐懼,已經發展到極具殺傷力,恐懼是現今讓疾病惡化的最大因素,所謂的科學藉由媒體傳播給大眾的研究發現,也只是部分的真相而已,有一些因素是科學無法從物質層面去解釋的。而受疾病侵襲的身體部位絕非偶然,只不過是依循因果定律法則,再一次地成為協助我們的指引,因此疾病本身也是有益的,因為那是一個提醒。 而現代的醫學,只專注病症,用先進儀器和藥物去診療,用頻繁的檢測去干擾病患,卻不提升病患最需要的安靜休養和身心舒緩; 也不協助病患了解自己,用相對美德來彌補錯誤和個性中的缺失,去執行讓身體獲得力量,協助心智得到平靜的療法; 只追求延長生命,卻不試圖提升生命品質。只有當我們開始覺察,開始內觀,開始好好照顧自己,療癒自己,開始探索我們的靈魂要引領我們去認識自己這一世的真實面貌,當我們的心夠靜,我們就能更開始與我們的內在靈魂對話,當我們的心靈和心智開始得到和諧和平衡時,身體才會真正康復。而一個人要獲得真正的健康,責任在於自己。 有關父母的職責,他清楚地陳述,父母的職責是一個代代相傳的角色,是一種犧牲奉獻的神聖義務,是暫時的付出,慈愛,保護和引導,教導孩子自主,獨立和自由,鼓勵他們去發展,直到孩子的靈魂接管了他的生命。父母不可因自身的慾望,觀念或期望,去影響,控制或指使孩子,孩子也沒有義務且不應受父母的阻擾或限制,因為每個靈魂化身來到這一世,都被賦予人生目標和天職,都是為了依照靈魂為他鋪設的路,獲得經驗與認知,讓個人靈性更完美。 我們所謂的對與錯善與惡的問題,完全是相對的,事實上只是不在適當位置的善; 我們自以為的好事,會因不同時空或不同文化而有所差異。所有負面情緒的產生,是因為在愛的流動上出現問題,把對自己的愛找回來,然後再把愛散播出去,因為愛,是全宇宙最溫柔也最強大的力量,讓愛的能量不斷循環和回饋,引導和協助他人走向自我療癒之路,因為獲得療癒的關鍵,在於個人的意願和主動性,最終且完整的療癒,終究來自內在,來自靈魂本身。 我們必須擁有對生命的熱情,帶著最大的耐心,將生存看成一趟世界之旅的冒險,去發展真正的喜樂,對周遭的人事物有強烈的興趣,去沈浸在對生命的學習之中,習得所有事物背後蘊含的真理,在獲得知識與經驗的藝術中逐漸忘卻自我,用來幫助他人; 不要與缺點抗爭,而是要培養相對的美德 (例如,用培養憐憫心來根除人性中的殘忍),愛滋長愛,恨滋長恨,而真正的喜樂,存在於生活中最單純的事物之中,因為越單純的事物,越是接近偉大的真理。 巴哈醫生相信每個人都有療癒自己的本能,它存在我們的心靈,療癒是一種心靈成長和蛻變的過程,沒有任何一位醫生可以給予,唯有自己才能啟動自我療癒的轉機。因此他開始尋求一種更簡單純淨,不以病症為導向的治療方式。 他開始捨棄科學方法, 改以相信自己天生的治療天賦,聽從直覺引導他往大自然中尋找花朵樹木,進而研發出一系列從植物中能夠對應特定的情緒或心理狀態的花精。而他發現,當他使用花精平衡病人的負面情緒或心理狀態後,病人的許多困擾和病痛就得到減輕和紓解,進而恢復正常。 *註:

壓抑型人格 Distressed Personality (Type-D)

其實這類的人,比想像中的要多啊!因為他們失去與自己內心情緒的連結,呈現無痛識感,認為自己狀況很好,但身體卻一直出現問題(受傷、生病)。 最近我遇到一位個案就有這個狀況,一開始的五十分鐘對話,他所說的都是頭腦、表面上、外界發生的事(財富、成就、耶穌在兒時曾造訪他、訴訟、身體健康狀況),我感覺到他的能量嚴重阻塞。 後來我問他,可以聊聊你跟親朋好友、同事主管的人際關係嗎?他的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反應出他的遲疑,而且他不再滔滔不決的陳述,反而變成我在挖礦,我問一句,他答一句,而且答案簡短,輕描淡寫的。 他是一位五十幾歲的白人男性,在他告訴我他的人生故事後,我問他,你現在當下的第一個且最強烈的情緒是什麼?他說Happy。 我認真的看著他,心裡有說不出的複雜感受。我深呼吸一下,我知道,他的自我療癒之路,還沒真正開始。身體不斷出問題,其實是長時間負面情緒的累積、沒有得到釋放,而產生的結果。雖然這幾年他從西醫一路看到非主流的身心靈類別的療法,但全部都在外求,還沒真正往內心去看,因為那最困難,也是唯一的解決方式。沒有意識到自己和自己內心的失聯,就無法開始改變。 我讓他先趴著,放了一個中砵在他腰上,聽到缽聲很平,震動很淺,我一點都不意外。 然後我讓他翻身,再做Access Bars,平衡一下能量。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是我當天能做的,剩下的要看個案自己了。 ——————————————————————— 心裡有苦卻常常說不出口,也許你有著最難懂的D型人格特質 以往我們常常習慣將人格特質區分為A、B或C型人,根據每個人所表現出的性格,去推論他是屬於哪一種類型的人。例如較有野心、完美主義、比較缺乏耐心的人,通常被列為A型人格;而生活方式悠閒、心胸開朗、對工作和成敗得失感受較低的人,則屬於B型人格。但倘若你忍耐力較強、沉默寡言,長期屬於較壓抑狀態的類型,那麼會更偏向於C型人格。 What About Type D? 根據心理學家 Susan Krauss Whitbourne 指出,其實還有一種類型的人,他們常常忽略自己內在真實感受,時常感到焦慮和壓力,卻不善於表達情緒,也很難與人自然交談,與陌生人習慣保持距離,而這類型的人其實偏向於D型人格(D for Distressed),也由於過於壓抑的關係,所以比較容易會罹患心血管疾病。 你屬於D型人格嗎? 如果你不太確定自己是否屬於D型人格,可利用以下的評測做進一步的瞭解: 0=不符合 1=好像有一點

投資, 從SPY and QQQ開始

怎樣跟女人講金融?(這篇原著是Steven Chang於2016年7月10日發表在臉書上) 1、愛馬仕門店直接銷售是一級市場(Primary Market),你去購買再銷售是二級市場(Secondary market)。 2、期貨Futures:你預定一款givenchy手包,銷售通知你到貨了,你去購買再銷售叫做實物交割(physical settlement),你發現店裡面現貨比你預定價格漲了不少,你決定把你預定的貨賣給同行你隻賺個差價,這叫做現金交割(Cash settlement)。一個包本來你需要花100買下然後賣掉才賺10元,結果你隻花10元預定後直接賣給同行賺差價10元,這就是杠杆交易(leverage)。你購買手表,銷售叫你先交500元定金看能不能定到,這個在金融中間可以叫margin(保證金),結果Sales定到了,叫你按照30%交全部定金,交易中叫做Margin-Call(增補按金)。 3、空頭交易(Short Sale):你客人需要一款chanel2.55, 你沒有去買,直接從同行那裡調貨一個賣給客人,說好過幾天還一個一樣滴,當時彙率是*9,過了幾天彙率降到*8,你結果以更便宜的價格買了一個2.55還給同行。 4、止損 (Stop Losses):你去年發現celine很好賣,買個幾個屯著,結果今年賣不掉,只有降價處理。 5、定向增發(Private Placement):你很喜歡YSL手包,結果發現每次去都沒有貨,但是來了個代購一次就都拿了20個。YSL發現手包賣得很好,於是推出其它品種,並且調高價格,結果其品牌影響力一般,造成大量滯銷,結果隻有調低破發,這是Subprime的雛形。 6、你去買Lady Dior,結果要你配個晚宴包才賣給你,這就是衍生品(Derivative)。 你的Lady Dior包的價格是Intrinsic value(內在價值),你的晚宴包賣出掙了錢叫做(In-the-money), 平價賣出( at the money),虧了錢叫做(Out-of-the-money)。

Miraval Resorts in Tucson, AZ

Carrie是我朋友圈裡非常懂得善用信用卡點數和飯店會員卡的高手, 她常常想教我, 但我腦筋簡單, 覺得那些實在太複雜了. 這次剛好Hyatt and Miraval Resorts 辦買一晚送一晚的活動 (Miraval是Hyatt旗下的), 如果你剛好也有Chase Preferred or Reserved Visa Card的點數, 也可以轉過去折抵. Carrie幾年下來累積不少Hyatt and Chase的點數, 託我倆都是愛玩又單身的福, 我這次搭順風車. Miraval Resorts 一共有三個地點

韓國男演員: 孔劉 Gong Yoo

今年看了幾部韓國電視劇, 認識了幾位韓國男演員 – 李鐘碩, 金宣虎, 宋仲基, 孔劉. 而當中因為看了2016年拍攝的Guardian: The Lonely and Great God (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 而認識孔劉 (Gong Yoo). 不知為何我會去搜尋更多有關他的新聞, 也許因為他是上述四位演員裡年紀最大 (與我最接近), 長相最成熟耐看的, 演技/臉部表情最豐富, 而在我看過網路上對他的報導之後, 更加吸引我的, 是他的為人和三觀,

人生課題

看到朋友在臉書上寫了一些她的想法, 我有一點不同的體會, 想和大家分享. 我覺得並不是因為不在乎, 才不會受傷, 而是當自己能夠給自己足夠的愛和安全感, 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誰, 也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裡, 知道哪些是我的事, 哪些是別人的事, 哪些是老天的事之後, 可以勇敢放手去愛, 去面對可能會受傷的情況 (因為用築牆或戴盔甲的方式去愛, 能付出的和能得到的, 都有所限制或有所阻礙). 當自己很清楚的知道, 不論外在如何變動, 我都還保有自己, 我的自信和安全感出於自己的內心, 而不是來自外在或他人. 因此我可以全然去愛, 我可以很在乎這個人和這段感情, 我知道有可能會受傷, 但我也知道我有足夠的力量去面對和解決遇到的困難或傷害,

1 2 3 4 5 6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