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Days Juice Fasting Detox Retreat with Girlfriends

我生平第一次的排毒營是2016年年底, 我剛好回台灣, 不知道是聽誰說, 就臨時報名參加, 自己搭高鐵去台南參加排毒營.             第二次是去年暑假去華盛頓州在Michelle家做的一對一排毒. 這次是第三次, 比較特別的, 是我聚集六位各有所長的朋友,租了一個在Bodega Bay的AirBnB,一起參與為期七天的果汁排毒營。這個Airbnb有四間房/五張床 (三張雙人床, 二張單人床), 三間廁所 (這很重要), 另外還有一間小房間可以打地舖 (不過隔音不太好, 樓上走動講話, 我在樓下聽得很清楚), 一樓有一個大的Deck,

迷上韓劇學韓文

去年底開始看韓劇, 結果就迷上了, 連續狂追三十幾部電視劇後, 開始聽得懂幾個常出現的單字或短句後, 開始對韓語有一點點興趣. 我17歲時第一次出國, 就是跟團去韓國首爾五天四夜, 接下來的三十年沒再去過韓國, 對韓國的認識不多, 因為我不吃辣, 所以對韓國食物的接受度, 也只限於韓國烤肉, 雞湯, 石鍋拌飯, 和一桌的小菜, 身邊也沒有韓國朋友, 對韓文的印象就只有圓圈和線條, 比起韓國, 我對日本還多一點經驗 (高中有上過日文課, 學過日式插花, 喜歡日本食物和美感, 去過日本的Okinawa, Osaka, Tokyo,

陪伴孩子的當下要專心, 才是真的陪伴

每一週有三天,我去幫好友接送五歲的老二,從幼稚園接,送到安親班。從一開始的陌生,到現在的我張開雙手,他會跑過來將頭埋進我的肚子(他的高度),然後我摸摸他的頭問他,你今天在學校開心嗎? 我在等他的時候,我看見別的家長都會先去拿好孩子的背包和飯盒(都掛在教室外的牆上),我則是讓他自己拿,幫他把背包背好,再問他需不需要幫忙拿飯盒(有時候他要自己拿,有時候會給我拿)。 他跟老師擊掌說再見後(表示家長到了),他有時會直接跟我下樓梯,有時候會想去走給輪椅走的滑坡,我就在前面看著他等他,然後一起往停車的地方走的時候,他有他想走的方式,我在旁邊看著他走,問他今天做了什麼。 最近跟他玩一個遊戲,就是走到車邊,他會把他的小手和我的手合在一起,放進前座車門手把(因為電鑰匙在我包裡,感應到後,車門鎖會開),然後他就會自己去開後車門。我幫他拿著背包和飯盒,讓他自己上車,坐好後,拉長安全帶讓他自己扣好,才把門關上。 有時候在車上他會跟我玩捉迷藏的遊戲,我從後照鏡看他,他就會把頭往前或往旁邊藏,讓我看不見,我就會自言自語說,怎麼不見了?(我就會聽見他呵呵的笑聲)。 另一個遊戲是,當我車開到安親班,我下車後,他會把他的車門打開,我走到他那邊的時候會假裝很驚訝的說,哇我的車門是自動的ㄟ,好神奇,然後我會看見他臉上的笑容。有時候門沒開,當我打開的時候,我會裝傻的說,今天車門沒自動開,是不是沒電了(我也會看到他臉上的笑容)。 也許是我現在年紀大了,開始療癒自己內心的傷痛,我可以很有耐心,也知道自己的每句話、每個表情、每個行為,對每個人,尤其是小孩,有很長遠的影響,我也很珍惜每個和他們互動的機會,真心希望他們都能健康快樂平安的長大啊! 我終於明白,以前的我不想生小孩,原因是一來沒遇到讓我想有愛的結晶的對象,二來是還沒開始自我療癒,沒有自信可以成為一個好母親,我現在雖然已過生育年紀,但很樂意把心裡滿滿的愛,給別人家的孩子。英文說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靠全村的力量來養育一個孩子)!就像韓劇 少年法庭中說的,一個孩子的成長,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 就像下方文章裡的爸爸,吃一頓飯的時間,完全專心的跟孩子一起,耐心的等待對方用他的速度把飯吃完而不催促,孩子真正感受到他在你心裡的存在,那份安全感和愛,多麼珍貴! *3/11 高鐵上, 父親遇到孩子要玩手機的文章.

Valentine’s Day – a gift for yourself

自我愛護 (Self-Care), 是我們應該要為自己好好做的一件事, 健康的吃, 多喝水, 早早上床睡覺, 每天抽一點時間出來給自己獨處, 享受一首音樂, 喝一杯咖啡, 去散散步, 和朋友聊聊, 都是愛護自己的方式. 把自己的身心好好照顧尤其重要, 因為身心平衡的狀態, 免疫系統就很健康, 不容易生病, 也能保持自然的青春美麗, 因為是由內到外的美, 這不需要醫美, 也不用吃藥, 我覺得比物質的享受更重要, 雖然這種自我愛護是無形的, 是別人看不到. 今年的情人節, 不論你是單身或是已婚,

人生使命: 認識自己

我很喜歡看她寫的文字, 因為年紀相仿, 也經歷過人生高低起伏, 有些領悟很共鳴. 而她這篇讀書心得摘要, 某些地方我有不太一樣的想法, 我覺得不是冷漠, 而是懂得選擇只管好自己的事, 消化屬於自己的情緒, 知道自己是誰, 想要什麼, 底線在哪; 不是凡事做最壞的打算, 而是知道自己無法控制一切, 只做自己願意做的程度, 坦然接受最後的結果; 不是不再輕信或是不再寄託希望, 而是懂得識人, 交付對方能夠承擔的希望或責任, 不干涉對方的做法, 接受對方的失誤; 不是堅信只有自己能幫自己, 而是知道別人沒有責任義務要幫你, 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和智慧去面對人生一切挑戰, 如果剛好有人伸手幫忙,

英國巴哈花精 Bach Flower Remedies

英國的Edward Bach醫生是一位知名的醫生,細菌學家與病理學家。他在1900年代因為自身的重症和治療經驗,認為西醫只關注病症而忽略病人的起因 (整體身心靈狀態),是無法真正治癒病人,因而渴望找到更完整的醫療方式。在他尋找更完整的醫療方式的過程中,他發現, 疾病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是一個經年累月的生活習慣和負面情緒累積,是一個心靈(Soul)與心智(Mind)因為失衡而產生衝突的指標。 在愛, 自由與療癒這本書當中,第一部分是自我療癒(Heal Thyself),過去二千多年來,西方文明經歷了極度唯物主義時代,導致我們天性裡的靈性層面和存在的領悟大幅消失。人們開始追求物質享受,依賴世俗的歡愉,卻忘記這些東西都是無常的,因為唯物主義中最大的悲劇,是造成人們厭世的態度,喪失內心真正喜樂,向外求的歡愉與滿足,只不過是暫時的忘卻本身的困境,最後變成依賴,讓我們全都變成了浮士德 (註: 將靈魂賣給魔鬼的煉金師)。 處於厭倦的狀態,其實會讓自己更容易生病; 屈從於人生,會讓我們變成在生命旅途中毫無覺知的旅客; 在唯物主義下,恐懼會因我們對世俗財富重視的程度而相對增加,而對疾病的恐懼,已經發展到極具殺傷力,恐懼是現今讓疾病惡化的最大因素,所謂的科學藉由媒體傳播給大眾的研究發現,也只是部分的真相而已,有一些因素是科學無法從物質層面去解釋的。而受疾病侵襲的身體部位絕非偶然,只不過是依循因果定律法則,再一次地成為協助我們的指引,因此疾病本身也是有益的,因為那是一個提醒。 而現代的醫學,只專注病症,用先進儀器和藥物去診療,用頻繁的檢測去干擾病患,卻不提升病患最需要的安靜休養和身心舒緩; 也不協助病患了解自己,用相對美德來彌補錯誤和個性中的缺失,去執行讓身體獲得力量,協助心智得到平靜的療法; 只追求延長生命,卻不試圖提升生命品質。只有當我們開始覺察,開始內觀,開始好好照顧自己,療癒自己,開始探索我們的靈魂要引領我們去認識自己這一世的真實面貌,當我們的心夠靜,我們就能更開始與我們的內在靈魂對話,當我們的心靈和心智開始得到和諧和平衡時,身體才會真正康復。而一個人要獲得真正的健康,責任在於自己。 有關父母的職責,他清楚地陳述,父母的職責是一個代代相傳的角色,是一種犧牲奉獻的神聖義務,是暫時的付出,慈愛,保護和引導,教導孩子自主,獨立和自由,鼓勵他們去發展,直到孩子的靈魂接管了他的生命。父母不可因自身的慾望,觀念或期望,去影響,控制或指使孩子,孩子也沒有義務且不應受父母的阻擾或限制,因為每個靈魂化身來到這一世,都被賦予人生目標和天職,都是為了依照靈魂為他鋪設的路,獲得經驗與認知,讓個人靈性更完美。 我們所謂的對與錯善與惡的問題,完全是相對的,事實上只是不在適當位置的善; 我們自以為的好事,會因不同時空或不同文化而有所差異。所有負面情緒的產生,是因為在愛的流動上出現問題,把對自己的愛找回來,然後再把愛散播出去,因為愛,是全宇宙最溫柔也最強大的力量,讓愛的能量不斷循環和回饋,引導和協助他人走向自我療癒之路,因為獲得療癒的關鍵,在於個人的意願和主動性,最終且完整的療癒,終究來自內在,來自靈魂本身。 我們必須擁有對生命的熱情,帶著最大的耐心,將生存看成一趟世界之旅的冒險,去發展真正的喜樂,對周遭的人事物有強烈的興趣,去沈浸在對生命的學習之中,習得所有事物背後蘊含的真理,在獲得知識與經驗的藝術中逐漸忘卻自我,用來幫助他人; 不要與缺點抗爭,而是要培養相對的美德 (例如,用培養憐憫心來根除人性中的殘忍),愛滋長愛,恨滋長恨,而真正的喜樂,存在於生活中最單純的事物之中,因為越單純的事物,越是接近偉大的真理。 巴哈醫生相信每個人都有療癒自己的本能,它存在我們的心靈,療癒是一種心靈成長和蛻變的過程,沒有任何一位醫生可以給予,唯有自己才能啟動自我療癒的轉機。因此他開始尋求一種更簡單純淨,不以病症為導向的治療方式。 他開始捨棄科學方法, 改以相信自己天生的治療天賦,聽從直覺引導他往大自然中尋找花朵樹木,進而研發出一系列從植物中能夠對應特定的情緒或心理狀態的花精。而他發現,當他使用花精平衡病人的負面情緒或心理狀態後,病人的許多困擾和病痛就得到減輕和紓解,進而恢復正常。 *註:

1 2 3 4 5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