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劇裡, 有時候會看到他們書寫漢字 (日文也有漢字), 看到這篇文章談到有關韓國和中國的歷史, 才知道世宗大王在位時期,東亞國際體系是以中國為首的朝貢制度──即各國向中國進貢稱臣。而當時的「韓國」(朝鮮),即是大明的藩屬國。
哈佛漢學家費正清指出,東亞地區的文明化,是以中國文化為中心進行的。中國與「化外民族」之間的外交關係或貿易,正是依附在所謂的「朝貢體制」上。而這樣的朝貢體制,亦是以中國文化為中心作為思考基礎的具體表現──「化外民族」(包括古時的朝鮮)接受中國文化、朝貢體制,從外交、軍事上的目的,從而轉化對中國「文化優越性」的認同。
雖然目前所用的「韓文」,是在 1446 年正式被創造出來,但是韓文正式作為韓國的「官方語言」,是從 1948 年開始,至今僅 72 年。1970年,朴正熙擔任總統的韓國政府,強制禁止在小學教授漢字,改為 「 全面實施韓文教育 」。如今,韓國人為何開始後悔了?
朝鮮半島使用漢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國西漢年間。朝鮮半島歷史上的 「 新羅王國 」 「 高麗王國 」 「 朝鮮王國 」等政權,更長期把漢字作為官方文字,「 漢字 」早已滲透到韓國文化的各方面,單是在韓語詞彙裡,漢字詞就占到了百分之七十。這就是為什麼 「 韓語原版 」的韓劇裡,常見能蹦出 「 漢字詞 」。
而1970年韓國政府的 「 廢漢字 」行動,也因此帶來了一個嚴重後果:影響朝鮮半島的歷史文化傳承。要知道,至少朝鮮半島最近千年的歷史裡,絕大多數的歷史典籍、文獻甚至文學作品,都是用漢字書寫成的。不懂漢字?那真是連 「 老祖宗留下的好玩意 」都看不明白。於是在 「 廢漢字 」後,韓國文化界也出現過一些啼笑皆非的事兒:許多文科專業的大學生不但看不懂典籍,甚至連名勝古蹟的地名也看不明白……
韓文한문又稱《訓民正音》,是世宗大王根據人的口腔構造、中國古來的天地人思想以及陰陽學說而創制出來的(可上網搜尋韓劇 “樹大深根” ,有演世宗大王創韓文字的過程和原因)。有21個母音 (基本母音10個,複合母音11個)。19個子音 (14個基本子音,復合子音5個),總共40個字母。
(1)韓文是表音文字,即韓文本身就是音,音就是字,看到字就知道其發音,它是把聲音表現出來的文字,韓文注重發音,有連音與變音,但是不像漢字有四聲變化,所以假如遇到同音字同音詞,不用漢字只用韓文的話,基本靠猜。韓文最大的特色是它有語尾,語尾有各種不同的變化,在語尾方面,韓文的動詞,形容詞會因為時間的不同,或是尊卑的不同,而帶來語尾變化。
(2)中文是表意文字,即看到這個字就知道它的意思,雖然每一個字都有它的發音,而發音與文字本身沒有關係,不是所有中文件的文件字一看就知道它的意思,其字形很複雜,每個字有每個字的字形。
通常一個韓文字是由2到4個母音加子音组成,理論上應該有11172個,但有些音沒有意義,所以實際上的韓國常用的字約2350個。漢字詞佔了60%比例,發音都與中文類似(有些人也說與廣東話類似)。固有語及外來語佔的數量,則各為20%左右。固有語就是「韓國語法」的單字,他沒有對應的漢字,就是要靠硬背。外來語就是日語、英文這類語言,直接音翻,用韓文書寫而成的單字。
日本小學要學習的漢字有1006個,而一般成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常用漢字有2136個。而中文的常用字,在中國大陸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常用字集(簡體字)有3500字 ,台灣的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繁體字)有4808字。
有些韓文字的發音,聽起來很像國語,例如: 공주 (gong ju) 公主,관광 (gwan gwang) 觀光,동의 (tong ui) 同意,或台語,例如: 야심 (ㄧㄚ ㄒㄧㄣ / ya sim) 野心 ,유도 (ㄩ ㄉㄛ / yu do) 柔道,이유 (ㄧ ㄩ / i yu) 理由。而外來語,例如英語,則是直接音翻,例如: Coffee 커피 (ㄎㄡ ㄆㄧ / keo pi) ,Ice cream 아이스크림 (ㄚ ㄧ ㄙㄎㄜ ㄌㄧㄣㄇㄨ /a i seu keu lim) ,Andy 앤디 (aen di)。
韓文本身的毛病也是公認:韓文是表音文字,類似我們的注音符號,但沒有四聲變化,所以當出現同音字,例如 의 (ㄜㄧ),你就得看後面接哪個音去猜這是什麼字,因為它可能是醫生 의사 的醫,也可能是椅子 의자 的椅,不像注音符號有四聲,ㄧㄕㄥ和ㄧˇㄗ本身音就不同,再加上中文是表意文字,醫和椅也代表不同字。例如 대 (ㄉㄟ/Dae) 這個詞的對應漢字除了「大」,還有「舞台的台(무대 / Mu-Dae)」「反對的對(반대 / Ban-Dae)」「代理的代(대리 / Dae-Ri)」。
簡單舉個例子, 「 柳與俞 」 「 鄭與丁 」 「 林與任 」等姓氏,在韓語裡都是同音字,如果單純用韓文來拼寫,很容易就造成誤會。例如文在寅總統的韓文是문재인(Moon-Jae-In),除了可對應「文在寅」之外,文才仁、文才任、文財引在韓文中也都是Moon-Jae-In。這也是為什麼韓國的 「 婚禮 」等重大場合,來賓需要用漢字來書寫姓名,起碼不會出錯。
韓語裡的日常用詞,放在韓文裡也容易 「 烏龍 」。比如 「 放水 」和 「 防水 」,還有 「 防守 」 「 防繡 」等詞,如果全用韓文來拼寫,不僅在讀音上一模一樣,寫法也一模一樣,如此 「 烏龍 」,有時也造成了嚴重後果。
再舉一個最近(2022)在韓國發生的事。
사과 是蘋果,也是漢字「謝過」。사과드립니다 可以有「給你蘋果」和「向你道歉」兩種解釋,這也是一個常見的梗。但 심심하다 這個單字,許多人只知道是無聊,沒學過漢字「甚深」。심심한 사과 是漢字「甚深謝過」,是深表歉意的意思。這是韓國最近很熱門的關鍵字,起因是弘大某家咖啡廳,最近在推特發表道歉啟事時,用了這個單詞,卻被幾位沒看懂的韓國網友質疑,「無聊的道歉」沒有誠意。這意外引起韓國民眾熱烈討論,各界也有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這是年輕人的閱讀能力和文化素養不足。但也有部分意見批評店家故意用艱澀單字,有挑釁和諷刺的意味。
這些韓文裡常見的 「 烏龍 」,也只有加上漢字,才能最大限度避免錯誤。所以今天的韓國文字裡, 「 漢字韓文混用 」也就成了常態。雖然漢字在韓國新聞媒體裡的比重已經下降到百分之二十四,還有媒體號稱 「 完全拋棄漢字 」,但大多數情況下,漢字真不能不用,不用就容易出大事。
而在最近的近三十年裡,影響韓國對漢字態度的,還有一個重要因素——中國的強大。
所以,從2003年起,韓國五大經濟團體下的19萬家公司,招聘時都要進行漢語考試, 「 書寫1000個漢字 」 「 認識1817個漢字 」是硬槓。而從2005年起,韓國的公務文件與交通標誌上都已恢復了漢字。 2009年時,韓國20位前總理更集體向韓國政府請願,要求在小學恢復漢字教育。
在今天的韓國,漢字是小學 「 創意體驗活動 」的一部分,初中里通常一周有一個小時的漢字課。高中時往往會在第二學期有漢語課,每週兩節課,要學會1800個 「 教育用基礎漢字 」。而在大學領域,韓國開設中文課程的大學,也有一百五十所之多。可以說,對於每個韓國 「 學生黨 」來說, 「 漢字 」都是學業生涯裡的重要一部分。(日本小學要學習的漢字有1006個,在中學要學939個的漢字,而一般成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常用漢字有2136個)。
如此一幕,也構成如今韓國人對 「 漢字 」的奇特態度:一面是新聞媒體方面,漢字的 「 比重 」明顯降低,但是在公共領域,漢字的使用率也逐漸增大,在韓國的論文、公文、工具書裡,漢字的使用率也明顯極高。至於日常生活習俗裡,漢字依然常是不可缺的存在。
雖然日文中也有漢字,不過在漢字的意思上,日文的漢字因自己特有的文化背景,已經逐漸衍生出不同意思。比起韓文中對應的漢字來說,仍是韓文的漢字更接近原來的中文而比較易於理解。
以日本的地名「北海道」為例,日文漢字中的「北海道」並不是唸作「Bei-Hai-Dao(ㄅㄟˇㄏㄞˇㄉㄠˋ)」,而是唸作「ほっかいどう(Hokkaidō)」,韓文裡面也有兩種方式呈現,一種是漢字直接念成的「북해도(Bok-Hae-Do)」,另一種便是直接以日文發音翻成韓文的「홋카이도(Hot-Ka-I-Do)」。
因此,韓國人去日本玩,跟台灣人去日本玩的差別,便是台灣人可以透過漢字,即使不會日文也能玩得盡興,而韓國人就算不知道日文,但只要聽到拼音,若是知道這個外來語或地名,也就會理解。
我覺得小孩學一種新的語言很快, 像海綿一樣照單全收 (像台語, 就只是因為老一輩和父母說, 我們小孩聽久了也懂了, 並沒有刻意去學), 因為他們不會像大人那樣, 因為已經會一種或二種語言, 所以會無意識的用頭腦去分析比較, 造成學習阻礙. 當我學習英語是第二語言 (台語不算) 是國中13歲開始, 但真的自己主動學是高中畢業後(18歲後), 跟我現在學習韓語是四十幾歲相比, 雖然我現在是自己主動想學, 但是會開始比較韓文的語法和中英文的差異, 腦袋會打結, 加上記憶沒以前好, 就容易產生挫折感.
不過現在學語言的管道和方式比三十年前多很多了, 網路課程一大堆, 實體教學課程也不少, 透過APPs可以交外國朋友練習口語和分享文化, 網路一對一家教也很多, 就看你想不想學, 願不願意付出時間和努力而已. 在加州灣區, 真的人才濟濟啊, 每週六的英韓語言交換Meetup, 都會讓我認識很多非韓國人, 但會說韓語的人, 而這些人當中, 很多人還會日文或中文, 有些會西班牙文, 德文或法文, 讓我深感除了母語之外, 只會英文, 好像不夠了.
上面這支影片, 是我在每週六的英韓語言交換Meetup, 認識的一位墨西哥裔的美國人, 他會說西班牙文, 英文, 日文, 韓文, 中文 (流利程度按這個順序), 正在學印尼文, 馬來文, 還有其他幾種我忘了. 撇開西文和英文不說, 他在日本工作, 所以會日文就算了, 他沒住過韓國, 但是韓文也講得呱呱叫, 中文也還行, 起碼我聽得懂或猜得出, 除了他有語言天份外, 他也真的對學語言很有熱情.
多會一種語言, 真的感覺像似多開一扇窗, 可以直接多學習一種文化, 而不是間接, 透過翻譯, 感覺隔靴搔癢不痛快.